鹿鐘麟(1884~1966)字瑞伯。定縣(今定州)北鹿莊村人。幼讀私塾,后在羅莊鋪任教。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到清軍學兵營學習,結識青年軍官馮玉祥,后任副官、營副等。1912年參加灤州起義,后任國民軍營副、營長、團長、河南警務處長兼開封警察廳長、旅長。1915年歸馮玉祥部,任二十二旅旅長兼教導團團長。1924年10月,北京政變時奉命先行入城,一夜之間控制局勢,被任命為國民軍北京警備司令和京畿司令。11月3日,鹿鐘麟向馮玉祥、黃郛(代行國務總理)建議:驅除溥儀,須從速進行。緊急國務會議決定派鹿鐘麟以修改清室優待條件為由入宮驅溥。1924年11月5日上午,鹿鐘麟帶領手槍隊20人驅除溥儀出皇宮。
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京,鹿鐘麟代表馮玉祥負責接待。孫中山逝世后,又協助李烈鈞辦理喪事。1926年春,鹿鐘麟任察哈爾省都統兼國民軍東路軍前敵總司令,9月又任國民聯軍參謀長。1927年與鄧哲熙、南漢宸等赴蘇聯訪問,受到斯大林接見,回國后任第二集團軍東路軍、北路軍總司令。1928年任軍政部次長,署理部長。中原大戰失敗后寓居天津。1932年任南京軍事參議院參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任第三戰區長官署參謀長。1938年5月,經馮玉祥向蔣介石推薦,并經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同意,武漢國民黨政府任命鹿鐘麟為國民黨河北省黨部主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冀察戰區總司令。赴冀前,由馮玉祥帶領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拜訪了周恩來。鹿表示一定與共產黨、八路軍搞好關系,共同抗戰,并發表了《北上宣言》,進一步表達了到河北團結抗戰的決心。但鹿鐘麟一到河北就大講他是國民黨的合法代表,為與共產黨、八路軍爭奪領導權制造輿論。
1939年蔣介石秘密頒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后,鹿鐘麟積極響應。共產黨本著團結忍讓、顧全大局的原則,由劉伯承、宋任窮等與他多次會談,但他仍一意孤行。當年2月,在日軍“掃蕩”下,鹿鐘麟西撤至邢臺西部山區路羅鎮。1940年,鹿鐘麟辭去一切職務后,在重慶向馮玉祥談起在河北制造摩擦失敗和蔣介石的《限制異黨活動辦法》時,馮玉祥生氣地說:“我要你深入敵后與八路軍合作,發展一些部隊,誰要你管他那些混賬辦法。”1942年,鹿鐘麟任兵役部長,1945年任華北宣撫使。
鹿鐘麟是國民黨第四屆中執委候補委員及第五、第六屆中執委委員,獲國民黨軍二級上將軍銜。抗戰勝利后,他辭去兵役部長職務,移居天津市陜西路,蔣介石多次來電報催他去南京,鹿鐘麟沒有從命,而是等待天津解放。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鹿鐘麟決心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新的生活。他以普通居民身份參加街道工作,熱心參加衛生運動,抗美援朝中帶頭捐獻。1954年,毛澤東主席接見了他,稱他是“街道工作專家”,并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委員。鹿鐘麟多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軍政人員發表講話,為祖國統一大業作貢獻。1966年1月11日病逝,遺體安葬于天津北倉革命公墓。著有《灤州起義的前前后后》、《馮玉祥北京政變》、《驅除溥儀出宮始末》、《張學良在南京受審的回憶》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