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夫(1914~1990)滿城西茍村人。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2年任中共保定特委中心支部組織委員、護濟會會長,在求學期間因宣傳抗日救亡,發動群眾抗捐抗稅,三次被學校開除。1933年滿城縣黨組織被破壞后,國民黨當局三次武裝抄家緝拿陳亞夫。陳輾轉于平津冀晉地區堅持地下斗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陳亞夫組織起一支500多人的抗日游擊隊。1937年11月,參加八路軍。歷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連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易縣、龍華縣支隊副政委、第四十五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六旅政治部副主任,隨營學校副政委、政委,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二縱隊四旅政治部主任,第六十五軍獨立第三十一師、第一九四師政委。1941年秋,日本侵略軍動用飛機、大炮向狼牙山地區進攻,陳亞夫奉命率部保護軍分區全部經費。在缺衣斷糧、日軍包圍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完成任務,沒有動用部隊一分錢。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參加了黃土嶺、百團大戰、綏遠、察北、冀東、清風店和平津等戰役戰斗。
新中國成立后,曾隨第十九兵團率部赴朝,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在西線阻擊美軍。1953年,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55年被授予二級解放勛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1961年調任石家莊步兵學校政委、黨委書記。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調總參技術工程學院任第二政委、黨委第一書記。后被誣陷為叛徒、特務、“走資派”的罪名。在1967年2月初的軍委會上,與會人員認為陳亞夫應該予以保護。根據會議決定,由北京軍區命令六十三軍配合,由總參派人將其接回。為技術工程學院搬遷,陳亞夫親自到蘭州、天水、洛陽等地選擇新校址。經軍校、總參批準,1969年學校由河北省張家口移防到河南洛陽,易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外國語學校。陳亞夫任學校政委。1978年3月調任總參三部副政委。1982年離休后被推選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