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士英(1920~2007)曲陽葫蘆汪村人。1933年在靈山小學就讀。1937年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中共曲陽縣農民抗日救國會宣傳部副部長。1942年10月,他配合抗日民主政府共同組織曲陽縣第四、五區運糧隊,突破日軍封鎖線,人背畜馱,連續40多個夜晚將10萬余斤公糧運往邊區根據地。同年12月任中共曲陽縣委宣傳部部長。1944年4月任中共曲陽縣委書記兼八路軍曲陽支隊政委。期間,領導曲陽人民堅持游擊戰、鞏固壯大抗日根據地,開展了反“掃蕩”、反“圍剿”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到晉察冀中央分局學習。1946年3月,先后任晉察冀軍區第四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華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部民運部部長、第二兵團民運工作團主任,參加了冀中清風店戰役和解放石家莊戰役。1948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政治部民運工作團主任,先后參加解放北平(今北京)、太原、蘭州、寧夏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甘肅省涇川縣縣長、定西縣縣長、銀川軍管會政務處處長、寧夏省(后改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秘書長。1954年調甘肅省,先后任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省委常委、副省長兼省計委主任、省人民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省長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打成“走資派”遭批斗。1973年恢復工作后,先后任中共蘭州化學工業公司黨委副書記、甘肅省革委會副主任、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委副書記、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甘肅分會會長、政協甘肅省委員會主席、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任職期間,為使甘肅脫貧,他總結推廣隴南“一人一畝基本田,一戶一畝果林園,一戶一年出售一頭商品畜,一戶轉移一個勞動力”的“四個一”扶貧路子,獲第一屆“中國十大扶貧狀元”稱號。他最早提出“要脫貧,先富民”的指導思想。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離休后,仍堅持扶貧工作,時常組織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扶貧。1985年,賦詩“人民重托付古稀,脫貧致富志不移。老牛自知黃昏近,不待揚鞭自奮蹄。”2007年8月22日在深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