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蔭梧(1891~1949)字桐軒。博野人。早年畢業于黑龍江陸軍小學,后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916年8月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學習,1918年9月畢業后到山西入晉軍。歷任山西陸軍學兵團連長,山西督軍公署參謀,太原國民師范學校軍訓主任,山西陸軍第十團團長、第五旅旅長。1926年后曾主持山西軍官教導團。1927年9月任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第三集團軍)第七軍副軍長兼左路軍前敵指揮。1928年3月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6月任暫編第十一師師長。1928年6月任北平(今北京)警備司令,10月8日兼任第四十二師師長。1929年6月任北平特別市市長,7月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建設委員會委員,10月兼任北平特別市公安局局長。1930年中原大戰中任閻馮方面第四路軍總指揮及第二路軍總指揮,失敗后回到博野,在北楊村原“四存”小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學,自任校長。1932年被閻錫山任為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及晉綏軍官教導團團長。1934年11月10日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縣政建設研究院院長。1936年1月23日授陸軍中將。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張蔭梧在保定成立干部養成所,以抗日為名招收青年,編成三個干部隊,后又把四存中學部分學生和教員編成第四干部隊,這四個干部隊的成員以后成為河北民軍的中下級軍官。
同年9月,河北民軍正式成立,張蔭梧任總指揮。下轄3個旅,8個團,1個軍械所,民軍總部設在山西陵川,其他各部在豫北、冀西邊活動,邊擴充,配合國民黨部隊作戰。1938年6月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
1938年9月13日夜,張蔭梧策反南逃的兩個團途經安國石佛鎮時把去二地委開會的中共深澤縣縣委書記何昆山、第二特委宣傳部部長宋振恒、農會主任何福林、游擊隊指導員何振安四人逮捕,對他們施以酷刑后,殺害于安平縣崔安鋪,制造了“安平慘案”。1939年6月22日至24日,張蔭梧率八、九兩旅共5000多人圍攻駐深縣的八路軍三縱隊趙成金、趙東環部,殺害抗日軍人400余人,制造了“深縣慘案”。毛澤東主席指出“張蔭梧是摩擦專家”。
1943年2月29日選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一屆中央監察會監察。抗日戰爭期間,首先提出“曲線救國”主張。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平漢鐵路北段護路司令。1946年11月、1948年3月選任“制憲國民大會”、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及主席團成員。同年秋任華北“剿匪”司令部上將參議。1948年10月,人民解放軍云集北平城外,張蔭梧組織了“華北民眾自救會”,下設針對共產黨后方的“敵后游擊策動委員會”。集封建遺老、落魄軍閥、政客及青紅幫為一體,聯絡平、津、河北一帶的地主反動武裝,企圖上山打游擊,與共產黨長期對抗。
北平和平解放后,張蔭梧暗藏武器做長期潛伏的準備,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北平市公安局曾多次通過地下工作人員敦促張蔭梧交出私藏的電臺、武器,但張蔭梧執迷不悟,北平市公安局于1949年2月16日將他和他組織的縱隊以上的主犯佟壽山等9人一起逮捕。張被捕入獄后,拒不認罪,自命為敗逃臺灣的蔣家王朝的“英雄”。后患賁門癌,人民政府從人道主義出發,允其保外就醫,將他送往醫院治療,盡量搶救其生命,但張蔭梧卻始終采取抗拒的態度,于1949年5月27日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