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霦(生卒不詳)字潛夫。高陽邊渡口村人。清順治三年(1646)中進士,初任河南武陟縣令。武陟戰亂初平,民未舉業,百廢待興。他招撫流民,勸勤農事。決河引水抗旱,恢復農業生產,全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未久調任陜西文縣令,在任期間翻新文廟,續修縣志。廢除濫設祠廟以醒民智,為舉第者勒石以倡學風,立八股之法以利學子研習。境內有德才之士,多荒廢學業,他廣集童生,厚給廩食,按期會課,文風大變。
既而修陰平河橋以利交通,建靖江樓以控諸番,遂使境內烽煙無警,治安稍平,文縣百姓特將一條村路勒石記為劉公路。該縣民貧地脊,連年歉收。他到任后,全力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遂使文縣時和年豐。因政績顯著,被提升為湖廣隨州(今屬湖北)知州,在任期間放糧賑荒,肅清大盜,并疏請朝廷免除軍需20萬,以安撫隨州之民。康熙十三年(1676),經于成龍舉薦,升任禮部侍郎。康熙十五年(1676)舉行會試時,三藩未平,滇黔一帶入京參考的舉子,向劉霦的同官投牒,同官懷疑其真偽,拒絕收受。劉霦主動收下牒呈,使滇黔舉子得以參加考試。后劉霦奉命督學浙江,拒絕賄賂和請托,所選拔的士子均為才俊。
康熙十八年(1679)、十九年(1680)、二十三年(1684)家鄉連續遭災,他都為家鄉出資賑荒。康熙二十年(1681)任同考官,主兩浙武舉招選,海內稱其知人善任。他外和內剛,老成端重,同鄉李霨及蔚州魏象樞等都視其為畏友。卸職還鄉后,對鄉里謙而有禮,持家儉樸,恬靜耿介,好施樂義,得鄉里愛戴。晚年在家鄉建學募師,教授諸生,寒暑不輟,雖年高而不倦,內外宗親都感其功德。卒后祀于鄉賢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