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復禮(1893~1987)字希淵。徐水孤莊營村人。早年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1913年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高等科學習。1915年赴美國伯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地質學、考古學、教育學和生物學。1920年獲碩士學位。翌年回國,任北京地質調查所技師,把新興的地貌學引入中國。
1921年冬,與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仰韶發掘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即“仰韶文化”遺址。1923年在甘肅武威縣南山(今屬天祝縣)發現豐富的維憲階海相化石,首次確定我國有下石炭紀地層化石,并采集到袁氏珊瑚等新的化石種屬,對中國石炭紀地層劃分以及古地理、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1927年隨中國西北考察團赴西北考察,次年在新疆吉木薩爾縣三臺、藩家臺子等地發現三疊紀獸形爬行動物化石,轟動國內外學術界;三臺大隆口發掘的爬行類動物化石被戈定邦博士定名為“袁氏三臺龍”。袁復禮為此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的“北極星獎章”,提高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1932年參加創辦清華大學地質學系,任系主任、教授。1937年9月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教授,1938年任西南聯大地理地質氣象系教授。1946年后,任清華大學地質系主任兼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學院教授。開設中國第一門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等課程,編著中國第一本《地貌學與第四紀地質學》教材,確定了中國第四紀地質特點和分區,講授地理學、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地質測量學、地質地圖學、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及地質測量、地質學、礦床學、巖石學和地史學課程。潛心研究火成巖,精心勘探圈定礦產地質,用心測定工程地質。分別參加過南京鳳凰山、內蒙古白云鄂博鐵礦和甘肅臭牛溝、炭山堡、紅山窯、李家泉煤田的勘察;四川遂寧、會理、小關河、德昌、未易鐵礦和云南華寧縣橫格、橫路鋅礦及湖西、會理、鞍山金礦的調查;河北遷安鐵礦、新疆煤田的圈定和評價;河北遷安、灤縣、盧龍三縣的地質調查及三門峽、劉家峽、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選址工作。
袁復禮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會員之一,曾任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專業委員會名譽會員、湖北省李四光研究會名譽理事長、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顧問、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員、政協河北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等職。編著有《甘肅西北部石炭系地層》、《甘肅東部地質略記》、《天山北麓中生代獸形爬行動物的發現》、《準噶爾盆地地質》、《第四紀地質研究及與它相關聯的一些問題》、《中國西南區第四紀地質的一些資料》、《湘西金礦視察報告》、《云南橫路、橫格鋅礦》、《清華大學科研報告》、《西康冕寧縣麻哈金廠勘察記》、《西康鹽源縣洼里金礦》等,編譯有《現代科學技術詞典》、《韋氏大辭典》等。
袁復禮和目錄學家袁同禮、體育學家袁敦禮兄弟三人名揚京城,被譽為“袁氏三杰”。1987年5月22日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