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繩武(1900~1968)原名楊恩洪,又名繼宗,字繩武。保定市區人。早年就讀于保定同仁小學、通州潞河中學。192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與冰心一起榮膺斐托斐榮譽金章。畢業后回同仁高小,接受中華教育改進會的約請,到各地進行為期半年的教育考察。
1924年創辦保定同仁中學,沖破教會勢力的重重阻力,實行了同仁與培基女校的合并,開創華北男女生合校的先河。1928年河北省教育廳頒布私立學校立案令,立案取消宗教課,教會斷絕學校經濟來源。他得到社會各界支援,果斷決策,實行立案,度過了難關。在任校長最初6年里,學生由72人增至1700余人。他總攬校務,還每周授課20多個學時。1925年張學良參觀同仁中學,給予很高評價。1932年美國一家雜志刊登了胡本德·梅布爾埃列斯的一篇文章,高度稱贊楊繩武的獻身精神和同仁中學的教育實踐。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投身抗日斗爭,率同仁中學部分師生參加基督教青年會軍人服務部,親任視導主任,輾轉河北、河南、湖北等省,為抗敵傷兵服務,1942年與抗日名將張克俠一起創建自忠中學。學校以“為人類謀平等幸福”為校訓。直到1948年張克俠、何基灃等在解放戰爭中率部起義,自忠中學解散。在國立一中任教時,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革命學生。1948年到美國肯塔基州伯瑞亞大學進修畜牧專業。
新中國成立初回國,在北京、南京、廣東等地任教。他革除教育時弊,提倡教育新思想,探索和實踐自己的教育理論與教育設想。其教育思想和在同仁中學、自忠中學的教育實踐,較好地解決了教育與生活、社會與學校的關系。教育理念是教育與生活、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強調教育為社會的前進服務,特別是“實用的知識,健康的身體,生活的技能,服務的精神”的辦學宗旨,引起國內教育界人士的密切關注。他較為完整系統地提出了中等教育的思想和理論,或者稱之為全新的中等教育的構想。當選為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政協委員。
1968年2月24日在部隊逝世,廣州軍區有關部門稱他是“病逝的烈士”。冰心為他題詞:“楊繩武校長堅持以‘實用的知識,健康的身體,生活的技能,服務的精神’為教書育人的宗旨,一代師表,實堪紀念!”南京大學教授李廉捐鑄楊繩武銅像,銅像于1994年在保定第一中學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