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民(1903~1975)原名鑒,字有三,自號冷廬主人。高陽西梁淀村人。早年就讀于高陽縣高小,18歲考入保定直隸第六中學。1923年經楊景山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回六中籌設團支部時,被保定的軍閥部隊偵悉,下令通緝,被迫輟學避入北京,化名重民。
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拜高步瀛、楊樹達為師,主攻文史,學習中國古典文獻,并著手整理文史資料。其父反對他的學業選擇,斷絕經濟供給。為求學當過家庭教師、《益世報》編輯,或為報刊寫文章,收入少許報酬用于學雜費。1928年畢業后,到保定河北大學執教一年。后到北海圖書館(次年與京師圖書館合并,改名北平圖書館)擔任編纂委員兼索引組組長。在他的主持下編撰了《清代文集篇目分類索引》(與楊殿珣合編)、《石刻題跋索引》、《國學論文索引》等書目索引著作,同時對清代學者的輯佚工作也進行了搜集整理,撰寫了《清代兩個輯佚家評傳》和《蒼頡篇輯本述評》等著作。1929年與謝國楨等成立學文雜志社,編輯《學文》雜志。
1934年到法、德、英、美各大圖書館搜集中國史料,著重研究整理了收存于法國等國家的敦煌遺書、太平天國史料、四部罕見珍本及明清時期在華天主教士的漢文著作等四大類文獻資料,取得為學術界矚目的成就。在法國,首先整理了被伯希和劫去的敦煌千佛洞卷子,編為《伯希和劫經錄》,還撰成《巴黎敦煌殘卷敘錄》40多篇,并把大量敦煌卷子拍成膠片,寄回北平(今北京)圖書館。此外,還在巴黎發現太平天國刻書13種,寫成《海外稀見錄》,介紹了這批珍籍。在德國,發現國內不曾見到的太平天國史料文獻11種,據此寫成《柏林訪書記》。在英國,又發現前所未見的大批太平天國孤檔秘文,將其編為《太平天國官書敘錄》。在意大利羅馬,撰寫了《羅馬訪書記》,記錄了他在羅馬所見到的傳教士的漢文著述。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受托鑒定整理了善本圖書,寫成《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
1947年回國后,供職北平圖書館,兼北京大學教授。他感到我國圖書館人才缺乏,向校長建議設立了圖書館學專修科,后改為圖書館學系。他從籌措經費、購置圖書、延聘教師,到制定教學計劃、編寫講義、執教課堂等,都親自動手,身體力行,為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仍任教于北京大學,同時兼任北京圖書館副館長,后辭去圖書館職務,專心致力于教學。先后在圖書館學系開設中文工具書、目錄學、中國書史等課程,并編寫多種教材,如《中國工具書使用法》、《參考資料與參考工作》(與朱天俊、張榮起合編)、《歷史書籍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中國書史》等。曾與耿之光、王桂照修纂《無極縣志》。1962年在《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的地方志》,論述地方志的發展及清代乾隆、嘉慶時的修志方法和舊志的價值,在國內有一定影響。
在教學之外,對目錄學、敦煌學、科學史及古籍整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所著《中國善本書提要》收錄4300余篇,對其版本、著者、編者、刻工等加以考訂,并糾正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多處錯誤。在敦煌學資料與研究方面,著有《中國善本書提要》、《道德經碑幢刻石考》、《西苑叢書》、《敦煌曲子詞集》、《敦煌變文集》等。集錄、校輯的重要史料有《越縵堂文集》、《越縵堂讀書札記》、《善本醫籍經眼錄》等。“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誣陷。1975年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昭雪,并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為其舉行骨灰安放儀式。生前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