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修(1903~1984)高陽人。1923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5年畢業于法國加恩大學理學院,后獲該校數學碩士、國家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在法國潘加賚學院研究理論物理。1935年回國,曾任北平(今北京)中法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北平師范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工業學院教授、工程光學系主任。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馬士修是我國工程光學專業主要創始人之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華北淪陷,中法大學內遷,馬士修留守北平護理校產。當時有人游說馬士修出山任職任教,均為其所嚴拒。并決心要利用當時中法大學僅存的少量中法庚款科研基金埋頭進行科研工作。后經費來源中斷,實驗無法再進行,只能轉向純理論方面的探索。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法大學仍在昆明沒有回遷,這時馬士修在北京大學和北平師范大學(當時稱“臨大”)任特聘教授,曾作過一系列當時可稱前沿科學的學術報告,如《中子和γ射線》、《化學能與原子能》、《居里對稱原理》等。馬士修對電場和磁場的對稱狀態進行過研究,并發展了居里對稱定理。他提出,電磁場中的“對稱要素與熱力學內之熵極為相仿”。撰有《圓形巴克毫琛效應研究》、《居里對稱定理之試驗與研究》、《鎳絲磁化機構之研究》等論文。為世界科學出版社編著《鈾的轉變和原子能的利用》等,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