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瑚(1907~1980)字連伯。高陽西田果莊村人。父親王樹屏,清末畢業于北京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在當時教育部任部員,也曾兼任中學教員。王毓瑚于1915年到北京上學,父親的維新思想對王毓瑚有著重要影響,同時對他發奮求學以及國學及外語基礎的奠定也有良好的作用。1925年王毓瑚赴歐洲,先在德國波茨坦市立高級中學學習,后在進入慕尼黑工業大學時,攻讀經濟學。1929年轉去法國,入巴黎大學經濟系。至1933年畢業時,獲取經濟、統計、新聞三科的合格證書。1933年回國,1934年至1935年擔任河北省立法學院經濟系講師,1935年至1937年任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西北農業大學前身)經濟系講師。
抗日戰爭時期,輾轉到重慶,任國立復旦大學經濟系教授。1946年回北平(今北京),被聘為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在幾所大學和國立編譯館講授中國農業史、歐洲土地制度、經濟思想史、普通經濟學、中國經濟史課程,主持農業經濟專題討論。編輯中國經濟史資料,翻譯外國經濟學著作。
新中國成立后,北平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輔仁大學農學系等合并組建成北京農業大學。他被聘為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曾開設政治經濟學、農業史、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史等課程。
王毓瑚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經濟史。早年著作有《秦漢帝國之經濟及交通地理》(1943年),《中國經濟史資料》(40年代與傅筑夫合編,80年代出版“秦漢三國”等編)、《隋唐兩代的錢幣》(1948年)、《中國農業經濟史大綱》(1950年前后)等;在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研究方面,將教學與研究的重點放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上。在國立編譯館和傅筑夫、史念海等從事中國經濟史資料的編輯工作。
1955年北京農業大學召開首次學術討論會,王毓瑚作了《關于整理祖國農業學術遺產問題的初步意見》的學術報告。后來寫出《關于〈農桑輯要〉》、《中國古代農業科學的成就》、《近代后套開墾試論》、《我國歷史上農耕區向北面的擴展》、《關于中國農書》、《我國歷史上的土地利用及經驗教訓》、《我國古代的大田作物》、《中國農業發展中的水和歷史上的農田水利問題》等多種論著。1955年前后,和本校農學系耕作教研室孫渠等一起組織《呂氏春秋》四篇農論,《汜勝之書》、《馬一龍農說》的研讀會。王毓瑚校注整理的中國古代農書有《區種十種》、《農圃便覽》、《秦晉農言》、《梭山農圃》、《農桑衣食撮要》、《郡縣農政》、《王禎農書》、《先秦農家言四篇別釋》等多種。
從1952年起,長期兼任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館長,為北京農業大學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在農書古籍整理及農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被推選為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被聘任為農業出版社顧問。1980年11月27日病逝于北京。出版有《王毓瑚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