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滿江(1912~2007)博野東呈召村人。早年就讀于保定同仁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生物學,1936年畢業后留校任助教。1937年起,先后在南京、長沙、昆明等地大學任教。1944年初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1947年獲博士學位。先后在斯坦福大學、洛克菲勒大學和坦普爾大學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任研究員、副教授、教授。退休后,坦普爾大學授予他終身教授榮譽,并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名譽教授、發育生物所科學顧問,中國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名譽教授、顧問。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每年回中國工作4至6個月,進行科研和講學。長期從事發育生物學研究,對細胞質遺傳研究認為,細胞質里面的缺氧核糖核酸也能起作用,改變了過去認為只有細胞核才有遺傳的作用的觀點,在國際遺傳學研究中開辟了一個新領域。
其創立的“外基因學說”,開創了人工培育新物種的新思路,是人類在生物遺傳工程方面的重要突破,因此獲“利利學術”獎及“古根海姆”獎。同中國生物學家童第周合作進行核酸改變遺傳性的研究取得成果,發表用mRNA改變遺傳性的報告。幫助中科院籌建“發育生物學研究所”(IDB),為其爭取洛氏基金及聯合國的資助,受聘擔任IDB科學顧問。
牛滿江在中國期間,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還團結在美的華人學者,宣傳新中國,號召美籍華人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出力。多次到保定市、博野縣探親、考察、講學,被聘為河北大學名譽教授。2007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