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映山(1933~1998)原名韓祖盼。高陽縣城北街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避戰亂遷至其外祖母家高陽教臺村。上小學的時候,由于受母親影響,非常喜歡文學。小學畢業后,考入保定同仁中學(今保定第一中學),開始閱讀從解放區成長起來的作家孫犁、趙樹理、周立波、馬烽等人的作品。特別是孫犁的作品對他影響最大。他的第一篇作品《鴨子》發表在《天津日報》孫犁主編的《文藝周刊》上,當時他17歲。在此之前,劉紹棠、叢維熙、房樹民這幾位文學青年已先后在這個副刊上發表作品,這種清新活潑、充滿泥土氣息的文風,在中國文壇獨樹一幟,是為荷花淀文學流派的起源。
韓映山初中畢業后,由于母親有病,家中無人照料,他只好回鄉務農。白天堅持生產勞動,晚上堅持業余文學創作,成為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1956年被調到保定,在河北省文聯任《蜜蜂》月刊編輯。1959年隨省會遷至天津,在《河北文學》編輯部當編輯。后又調至天津《新港》月刊當編輯。1972年回到保定,每年都堅持到白洋淀水鄉體驗生活。
韓映山曾擔任保定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協常務理事、河北省政協委員、保定市青年文學院名譽院長。1987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授予“出版事業積極貢獻獎”,被中國作家協會授予“繁榮文學事業突出貢獻獎”,1992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文化藝術突出貢獻獎”。
韓映山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水鄉散記》、《躍進圖》、《作畫》、《一天云錦》、《紫葦集》、《綠荷集》、《紅菱集》,中篇小說集《綠葦叢中》、《滿淀荷花香》、《串枝紅》,長篇小說《明鏡塘》和文學評論集《孫犁的人品與作品》。1998年6月12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