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懷賢(1897~1981)安新北辛村人。11歲開始習武,師事百家,擅長形意、八卦、太極拳術。同時學醫治跌打損傷、接骨術。1928年任兩江女子師范和交通大學體育教師。在上海精武館舉行的武術比賽中,多次奪魁。十八般兵器兼能,尤擅長飛叉,滬上武林界中人常稱他為“飛叉阿賢”。1936年赴德國出席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體育館參加明星表演賽。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連連受挫,獨有國術表演隊為國揚威。鄭懷賢手持鋼叉,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進入練功狀態。霎時間,他揮舞鋼叉,只見吞吐開合,閃展騰挪,動作凌厲如閃電,鋼叉呼呼生風,上下左右猶如蛟龍盤身。他表演的飛叉絕技,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德國國家攝影團把中國國術隊表演的飛叉鏡頭拍攝整理成紀錄片。其表演震動了當時世界體壇。抗日戰爭時期,定居四川,從事武術和傷骨醫療活動。
1950年受聘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武術教師,并任運動員骨科醫生。1953年作為西南代表隊武術總教練率隊參加全國運動會。1958年專門研究骨傷科,繼承傳統醫學和民間醫療經驗,整理出具有特色的正骨和按摩技術。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應國家體委之聘,任中國排球隊保健醫生,赴蘇聯莫斯科參加世界排球錦標賽。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務委員、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共成都體育學院委員會委員、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主任、教授、附屬體育醫院院長。1981年10月31日逝世。著有《正骨學》、《按摩術》、《傷科診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