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楷(1864~1931)字冶民,號漁村。蠡縣潘營村人。自幼天資聰慧,喜好詩詞歌賦,酷嗜書畫。16歲中秀才,后試舉未中,繼續求學于保定蓮池書院。正值京師會典館招收館員,被破格錄用,任繪圖、繕錄、校對等職。嘉楷利用工作之便,廣交著名書畫家,繼前人所長,充己之畫藝,技藝日漸精湛,自成一家,在京、津、保一帶頗具盛名。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避戰亂,返回故里,受命調和清苑及高、博、蠡一帶義和團和洋人之間的矛盾,得到清政府賞識,出任山東撫署文案,繼任昌邑知縣、冠縣知縣等職。期間他走遍山東名山,結識眾多著名書畫家,博采眾家之長,畫境更加開闊精深。清王朝被推翻后,他掛冠歸里,開始田園生活,在故居村北建一小花園名“養根園”,自號“漁村笠隱”、“養根園叟”,蒔花種竹,為人作畫題詩。晚年藝技嫻熟,造詣愈加精湛。
陳嘉楷的畫以寫意為主,善畫松、竹、梅、蘭,山水人物也頗有功力。其畫、詩和書法堪稱“三絕”。其書法筆力蒼勁、秀麗、流暢、飄逸;其繪畫繼承前人的畫藝,也總結出自己的體會。他認為:“畫竹筆要健,畫枝活如顫;畫菊筆要淡,畫葉濃如蘸;畫梅筆要顛,畫花圓又偏;畫蘭筆要轉,畫蕊正又半。”他還總結出:“畫枝宜分前后左右,畫山石雖能只見三面,而應有六面的感覺。”陳嘉楷非常欣賞鄭板橋畫的竹子,賦詩說“是誰畫稿翻新樣,七品官兒鄭板橋”。陳嘉楷的梅花是繼鄭板橋名竹之后又“一絕”。集有《漁村詩畫錄》,其作品對后世影響頗大。徐悲鴻、齊白石、黃胄對他的作品均有較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