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海(1895~1973)徐水西張豐村人。弟兄4人,他排行在四,人稱大四爾。在他舞臺生涯30余載之際,不幸耳聾,從此,人們稱他聾四爾。盛名京南,有“蓋京南”之稱。8歲便跟一個到本村“張馬尾(以)籮”的外來人學柳子調(小秧歌),西張豐劇團將柳子調改為哈哈腔,他12歲便成了小有名氣的娃娃戲簍子。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后,多次搭班到易縣五龍溝、十八崗、塘湖、閻臺,新城(今高碑店)白溝,定興縣北齊,淶源、完縣(今順平)、唐縣等地演出。經多年舞臺實踐,演技漸高。1944年由本村會頭崔洛昌等人組成劇團,拜請他為師,因自己耳聾,每次演出他習慣地用手將兩個耳朵攏起側耳細聽,一句小臺詞也不放過。他雖然生、旦、凈、末、丑皆在行,但以花旦為最精。演娃娃戲時,一出場就滿堂喝彩,只要他上場,臺下便人山人海,喝彩聲不絕。
1958年,因年邁、耳聾、嗓音亦衰,不能登臺演出,便以教戲為主,在本村劇團教戲不下百出。在徐水縣小辛庵、石橋、南龐村以及高陽板橋,尤其是保定以南清苑一帶,皆有他的足跡和他教出來的哈哈腔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