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中(1905~1944)定興縣城內一街人。1921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法文班。在校期間,開始追求進步思想,課余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著作和進步報刊。1923年,發表第一首新詩《春風》,隨后在該校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創辦《微聲》文學旬刊。1925年中學畢業后到北京大學作旁聽生,開始接觸魯迅。此時魯迅正在北京大學講授《中國小說史略》。張秀中的第一部短詩集《曉風》在北京出版,并得到魯迅指教。“三一八”慘案后,他義憤填膺寫下《血戰》一詩,同時發起成立了海音文藝社,在北京沙灘開辦了海音書局。張秀中的文學創作活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譯文、詩作、論著極為豐富。
1929年海音書局歇業,張秀中經朋友介紹到大興縣黃村河北省實驗民眾教育館任館員。翌年5月經平杰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黃村黨支部建立,平杰三任支部書記,張秀中任宣傳委員。黃村暴動失敗后,調任中共北平市東城區委宣傳部長,2月加入北平(今北京)左翼作家聯盟,曾在北京大學出版的《新地》月刊上發表《評“光明在我們前面”》的長篇文學評論文章,以紀念胡也頻烈士殉難一周年。1932年調中共河北省委,先后任秘書、副秘書長,參加省委機關刊物《北方紅旗》的編輯工作,同時參加北平左聯組織的文學活動,與張萬美合編左聯機關刊物《文學前哨》。這期間,張秀中的作品與文學活動皆以對敵斗爭為內容,如詩集《五卅大示威》、《血在沸》等,并將稿酬寄往上海,救濟左聯烈士柔石的子女。不久,北平左聯常委改組,他任北平左聯黨團書記。
1933年,天津、北平白色恐怖加劇,中共地下黨組織和左翼文化團體遭受嚴重破壞,不少共產黨員、文化戰士被捕被殺。北平左聯再組時,黨指派張秀中再度擔任左聯黨團書記,領導主辦《理論與創作》期刊。不久,張秀中任北平市委宣傳部長,并兼任北平左聯宣武門支部書記。當時他以《荒草》周刊為紐帶聯系師范大學、民國大學、中國大學的進步學生,動員學生投入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利用讀書會、文藝座談會的集會講世界無產階級文學概況,宣傳黨的主張,喚醒人們參加革命。1934年,北平當局對文化戰士進行殘酷鎮壓,張秀中在5月30日到西單傳遞信息時被捕,他機警地將有機密內容的紙條吞入腹內,反動當局以左聯執委政治犯的罪名押解其到南京陸軍監獄囚禁。三年的牢獄生活折磨使他染上了肺病。他在獄中寫下《獄中詩草》70余首,表達了對黨的忠誠,揭露了獄中的非人生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張秀中在黨的營救下出獄,一度在漢口大眾日報社做編輯。該報被查封后,輾轉到西安力行中學教書,并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在西安文化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被選為執行候補委員。1938年1月始,陸續在《救亡》周刊上發表《關于通俗文藝的創作方法問題》、《青年怎樣克服自己的矛盾》、《論文藝通俗化》、《關于戰時文藝》等論文。1939年7月教導大隊結業,學員分配到抗日前線,張秀中轉太行區抗日根據地工作。1940年在太行抗戰學院任研究員,從事文藝理論研究和資料整理工作。同年秋轉太行文聯,先后任文聯秘書、常委等職。同時任大型期刊《華北文藝》編委,主編《華北文藝》,并在刊物上發表多篇文藝評論和詩歌,其中《魯迅與新文學》是一篇有影響的學術文章。1944年病逝于河北涉縣河南店。有《秀中詩文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