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劫夫(1913~1976)原名李云龍,曾用名李捷夫。吉林農安人。早年在家鄉就讀小學、中學。“九一八”事變后,在青島、南京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赴延安,先后在延安人民劇社、西北戰地服務團工作。1939年隨西北戰地服務團赴晉察冀邊區,任美術組組長,并擔任中華美術界抗敵協會晉察冀分會執委,創作了大量宣傳畫和政治諷刺畫,同時開始創作歌曲。1942年8月調沖鋒劇社任音樂教員,后任副社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任熱河軍區勝利劇社副社長、冀東軍區文工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九縱隊文工團團長和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副團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東北音樂??茖W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院長,并兼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
李劫夫的音樂作品大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通俗、質樸、自然、生動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在晉察冀邊區,他以民間分節歌形式寫作的許多敘事歌曲,具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自由的農夫王老三》、《王禾小唱》、《五十九個》、《忘不了》、《我們的鐵騎兵》、《望見了北斗星》、《李勇對口唱》、《歌唱李殿冰》、《英雄贊》、《小炮班長劉成耀》等,生動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斗爭生活和英雄事跡,曲調親切動聽、結構簡練嚴謹,都是邊區群眾喜歡演唱的歌曲,流行于華北各抗日根據地。他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不僅在當時很有影響,而且歌中講述的那個小英雄的故事,鼓舞著一代代的少年兒童。
從抗日戰爭開始,李劫夫創作的歌曲約有2000首。1964年由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劫夫歌曲選》,其中收入了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1997年1月27日,在北京舉辦了“劫夫作品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