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14歲入保定育德中學,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蘇聯文學作品,畢業后流浪到北平(今北京),曾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1936年到安新縣同口鎮小學任教員,此后長期在冀中白洋淀一帶工作和生活,熟悉了白洋淀一帶風俗民情。
1937年冬在冀中區參加抗日斗爭。在《紅星》雜志上發表《現實主義文學論》,在《冀中導報》上發表《魯迅論》。1938年秋到冀中軍區抗戰學院任教,講《抗戰文藝》和《中國近代革命史》。1939年春調晉察冀邊區通訊社工作,編印了《論通訊員及通訊寫作諸問題》,并編輯了晉察冀邊區最早的文藝刊物之一《文藝通訊》。后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華北聯合大學做過編輯和教學工作,同時進行文藝創作。1941年回冀中,參與編輯《冀中一日》文稿的編輯審定工作,并撰寫了《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即《文藝學習》。1944年到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這一時期發表小說《荷花淀》、《蘆花蕩》、《麥收》等。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回冀中農村,參加土地改革,進行文學創作。寫作了《鐘》、《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散文。1949年后在天津日報社工作,創辦并主持了天津日報《文藝周刊》。曾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等職。
他在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文學作品結集為《白洋淀記事》,是代表他作品風格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冀中和冀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戰斗、生活情景。從多方面描寫出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卷,人物形象鮮明,風格秀雅雋永,筆調清新流暢。尤其是短篇小說《荷花淀》,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在文學藝術界引起廣泛影響,一批作家在創作中努力體現其藝術風格,形成中國現當代文壇一著名的文學流派——荷花淀派,這一流派作品有很強的抒情性,語言優美清新,情節生動有趣,心理刻畫細膩,富有詩情畫意和浪漫氣息。
另著有長篇小說《風云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散文和論文集《津門小集》、《文學短論》、《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耕堂雜錄》、《尺澤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如云集》、《曲終集》等,輯有《孫犁文集》正續編8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