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厥(1914~1966)袁靜(1914~1999)孔厥,原名鄭云鵬,后改名鄭摯。江蘇吳縣人。1932年中學畢業后在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后入江蘇測量專科學校,畢業后曾做測量隊技術員。1936年在江蘇宜興與曹辛之等創辦文藝周刊《平話》。次年秋又在宜興編輯《抗戰日報》,同年參加上海文化界戰地服務團。1938年夏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39年至1945年先后任魯藝文學系研究員及助教。這時期寫出了小說《受苦人》、《父子倆》、《一個女人的翻身故事》,真實地反映了邊區農村生活。
袁靜,女。原名袁行規、袁行莊。祖籍江蘇武進,出生于北京。在北平(今北京)藝術專科學校肄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投入抗日斗爭,從事文藝和青年工作。1940年春赴陜北公學學習。1944年寫出第一部作品《減租》(秧歌劇),次年創作秦腔劇本《劉巧兒告狀》,移植為評劇,產生影響。
1947年,孔厥、袁靜從延安來到冀中平原,參加了白洋淀地區的土改運動,合寫了中篇小說《血尸案》,從一個特殊的側面反映了解放區農村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配合了當時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和整黨,還寫了歌劇《蘭花花》。經過兩年冀中農村生活之后,他們又合作寫出章回體長篇小說《新兒女英雄傳》,1949年初在《人民日報》(華北版)連載,同年由上海海燕出版社出版。這部長篇小說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冀中平原地區敵后抗戰的全過程。小說以白洋淀邊的申家莊青年農民牛大水和從保定逃難來的楊小梅的愛情故事為線索,通過他們的悲歡離合,表現了抗戰八年間敵我雙方的斗爭和力量對比的變化,也展示了在斗爭中新的英雄人物的成長。《新兒女英雄傳》故事性強,情節生動、曲折,純熟的北方農民口語的運用,對刻畫人物性格,增強生活氣氛和泥土氣息,也起了重要作用。《新兒女英雄傳》以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后一部優秀長篇小說,載入中國現代文學史冊。1949年在《人民日報》連載后,引起廣泛好評,后譯成英、法、日多國文字出版。
孔厥1949年后在《人民日報》副刊部、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電影局任職。
袁靜1950年調中央電影局任編劇。翌年赴朝鮮訪問,創作了中篇小說《中朝兒女》。1954年任中國作家協會駐會作家,先后創作了電影劇本和長篇小說《淮上人家》。1957年調作協天津分會。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除“文化大革命”期間不得不一度擱筆外,常有新作發表,長篇小說《伏虎記》是她20世紀80年代的主要作品。1981年后,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有中篇小說《李大虎和小刺猬》、《芳芳和湯姆》以及科普童話集《眾英雄和小搗蛋》等10余部作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