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華(1918~1998)廣東番禺人。1937年赴延安,先后進入陜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前即在廣州嶺南大學高中班讀書時學會攝影,到達延安后,拍攝了反映陜北生活及領袖人物的照片。
1939年9月隨抗大總校到達晉察冀邊區,歷任記者團攝影記者、冀中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攝影組組長、攝影科科長。1940年起舉辦9期攝影訓練班,培養了一批攝影人才。1943年調任晉察冀軍區晉察冀畫報社副主任,協助沙飛領導畫報社和晉察冀軍區的攝影工作,拍攝了大量反映晉察冀軍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英勇戰斗的歷史照片。抗戰時期曾六進白洋淀,精心拍攝了一組反映雁翎隊進行游擊戰、加強軍事和自身建設的作品。以《白洋淀上雁翎隊》、《蘆葦叢中監視哨》、《冰上練兵》等作品為主體,成為雁翎隊事跡的歷史縮影。進入地道與軍民并肩戰斗,拍攝了一批反映地道戰的作品,以《出奇制勝》、《地道戰》、《哦,地道口原來在這兒》、《機動靈活》等作品為中心,構成了反映平原游擊戰爭的歷史畫廊。另有不少反映軍民大生產運動的作品,以《墾荒》和《擔土》最為突出。
石少華攝影作品在人物特寫上最為突出。他的代表作《子弟兵母親——戎冠秀》、《游擊隊員》、《杜倫先生》,畫面捕捉自然、純熟,情感強烈。1945年與人合著《關于攻克城鎮的攝影工作研究》,后陸續發表《采訪漫談》、《談新聞攝影》、《攝影記者的工作》等攝影理論文章。
1948年任華北畫報社副主任,1949年7月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新聞攝影局副秘書長兼新聞攝影處處長,新華社新聞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學會主席,新華社副社長兼攝影部主任,國務院文化組秘書長,新華出版社社長。當選為第九、第十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82年后,任中國老年攝影家協會主席。是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一、二、四屆主席,第三屆全國文聯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出版有《石少華作品選》和專著《攝影與實踐》、《中國攝影史》等。
田流(1918~2000)原名張丙蔚。完縣(今順平)人。早年曾在保定上中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參加抗日斗爭。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入華北聯合大學學習。1945年任《晉察冀日報》記者。1948年參加華北記者團,所寫《臨清棉價波動透視》,剖析了解放區經濟動態,引起中共中央領導人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任《人民日報》記者。1950年10月赴朝鮮采訪,所寫通訊收入《抗美援朝通訊特寫集》。1951年回國,到東北、華北農村采訪,寫出《金星獎章獲得者——任國棟》、《太行一村》等有影響的通訊。后任人民日報社記者部、農村部、國內部副主任、主任。1983年任《時代的報告》(后改《報告文學》)主編。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從事記者工作40多年,寫有大量新聞、通訊、特寫、評論和報告文學。出版文集《縣委書記》、《王運新》、《忠心耿耿》、《田流散文特寫集》、《春潮》、《生活在召喚》,《殘暴的獸行、英勇的反抗》、《戰后諒山》(訪朝、越采訪后寫)、《塞上行》、《閩南西行》、《天府歸來》等,并撰寫了《怎樣寫通訊報道》、《我怎樣做記者》。2000年3月17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