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輝(1919~2007)江蘇金壇人。1936年從江蘇省立南京高中二年級肄業回鄉擔任小學教師。1938年到延安抗大學習,由于成績優秀被選為校俱樂部主任,還擔任了校墻報和黑板報的詩歌編輯。
1938年10月,錢丹輝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與田間、魏巍等人一起組織了“戰地社”和“鐵流社”兩個詩歌社團,并寫下《孕育新的中國》、《紅羊角》、《夏收》、《夜過柿子林》、《夜別插箭嶺》等膾炙人口的詩篇。1939年出版詩集《給自衛軍》、《力量》。1941年秋天,錢丹輝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宣傳科長,采訪了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被英雄的事跡所激勵,很快寫成500字左右的電報稿并直接發往延安,于是狼牙山五壯士的事跡很快傳遍全國,連重慶國民黨當局也在當天收到了這則電訊,知道了這5位抗日英雄。
錢丹輝是晉察冀早期詩歌運動的先驅者之一。魏巍在《晉察冀詩抄》重版《后記》中說:“當年丹輝同志在晉察冀東線一直堅持著他的詩歌陣地。他是鐵流社的主持人又是《詩戰線》主編。工作熱情很高,雨季的戰斗中還背著大家的詩稿行軍,這是很令人感動的。”
解放后,錢丹輝曾一度擔任察哈爾軍區宣傳部長,也擔任過西安電影制片廠的黨委書記,撰寫了長篇報告文學《挺進華北敵后的楊支隊》。文中回憶了他在晉察冀戰斗和生活的歲月。后調回南方任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安徽省文化局局長,負責黃梅戲的挖掘、改編和整理工作,排演了《天仙配》。在安徽工作期間,錢丹輝始終沒有忘記第二故鄉易縣、曲陽、阜平、平山等地,沒有忘記狼牙山五壯士。五壯士之一的葛振林在湖南省衡陽軍分區當參謀長時,錢丹輝多次去看望他,和他一起回憶在狼牙山的戰斗歲月。
后任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當選第三屆全國文聯委員。曾主編出版《中國解放區文藝大辭典》。1994年出版《丹輝詩選》。1996年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將其《挺進華北敵后的楊支隊》評為中國“抗戰文學名作百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