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夷(1921~1946)原名鄭貽進。祖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新加坡。先后考入新加坡光洋小學和新加坡華僑中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倉夷告別親人,回到祖國。過了兩年流浪生活,于1939年奔赴晉察冀敵后抗日根據地,參加了抗日斗爭。先后擔任晉察冀邊區政府辦的《救國報》和民族革命通訊社記者。1940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任《晉察冀日報》、新華社晉察冀總分社記者,經常在槍林彈雨中采訪,寫下了《平原青紗帳戰斗》、《平原地道戰》、《幸福》、《婚禮》、《爆炸英雄李勇》和《反掃蕩》等大批優秀通訊和報告文學。
1942年5月,冀中反“掃蕩”后,倉夷采訪了被冀中區領導人程子華譽為“紀念連”的八路軍一個連隊在反“掃蕩”斗爭期間艱苦、曲折的英勇戰斗歷程,創作了同名報告文學。這篇4萬字的作品在1942年10月《晉察冀日報》連載后,在邊區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晉察冀日報》連載《紀念連》不久,1942年12月,連續發表了丁克辛的長篇評論文章,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紀念連》的思想和藝術特點,稱贊《紀念連》是“邊區迄今為止反映民族神圣抗戰,反映今年夏季冀中空前艱苦殘酷反‘掃蕩’斗爭比較完全的一篇”。對邊區報告文學健康發展、創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46年1月,倉夷調往北平(今北京)任新華社北平分社、北平《解放》報記者。8月,奉派調查“安平事件”時,在山西大同被國民黨特務殺害。1947年8月,晉察冀新華書店出版了他生前自選的報告文學集《幸福》,作品展示了邊區人民新生活的幾個側面。周揚看到《幸福》后評論說:倉夷同志的作品,正如作者一樣年輕活潑,充滿清新朝氣,給予人一種衷心喜悅。他寫了人民的新的自由生活,也寫了人民為爭取生存與自由的流血斗爭的故事。其中《韓鳳齡》記述了一個受封建壓迫的普通婦女成長為邊區勞動英雄的故事,是關于邊區生產勞動模范類報告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