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福(1891~1968)字炳松。新城(今高碑店)北仁和莊村人。早年師從張長發,后受到孫祿堂等的指點,于形意、太極、八卦均有造詣。
1923年8月,俄國大力士裴益哈伯爾來到中國,參加英、德兩國在上海法租界聯合主辦的國際拳擊比賽。裴益哈伯爾身高體壯,武藝高超,不把中國人放在眼里。正值朱國福因事到上海,聞此消息,便于8月12日到擂臺比武。只用4個回合,便將裴益哈伯爾擊倒在地。第二天,上海《申報》、《新明報》等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報道這一新聞。這次比賽后,日本出重金聘請他去任教,被其拒絕。1928年10月,在南京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一屆國術國考比賽中獲第一名。
20世紀30年代,朱國福與其弟國祿、國禎、國祥均以精湛武藝蜚聲武壇,人稱“朱氏四杰”。馮玉祥贈中山服、龍泉劍,并題詞“愛人如己”,作為獎勵,還請朱國福為部隊訓練大刀隊。朱國福致力于武術發掘和教育工作,創辦武學會、鳳凰武術學校。南京武術館成立后,應聘任教務處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由南京轉到上海,后去湖南,再至重慶,任重慶國術館副館長。
新中國成立后,朱國福長期在重慶大學任教,兼任全國武術協會委員、重慶武術協會主席,多次擔任全國武術比賽裁判。1953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運動會上,倡導帶護具進行散打和兵器對抗賽,深得武術界贊同。整理編輯了《刺槍》、《滿江紅》、《短兵散打訓練》、《五花槍對練》、《武當昆吾對劍》、《體育按摩》等資料,著有《形意洗髓保健氣功》、《形意拳源流》、《國術歸宗》、《國術與健康之關系》等。“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6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