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世界——甸子梁山 甸子梁山位于淶源縣北部,因山頂平坦,野草成甸而得名。屬太行山系,主峰海拔2158米(在蔚縣境)。該山脈走向東西、南北交錯,山南部屬淶源縣,北部屬蔚縣,淶源縣境內為120平方公里,該山脈以錫(內蒙古錫林浩特)海(廣東海安)公路(207國道)為界,分為東西甸子梁山。
東甸子梁山區有橫嶺子森林公園。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利華尖,主峰海拔2144米,為淶源縣最高峰;牛耳尖主峰海拔2046米。兩山植被垂直變化明顯,頂部是以苔草、黃背草、繡線菊為主的亞高山草甸。海拔1800米以下為落葉闊葉林,還殘存許多原始森林陳跡。主要礦產資源有石棉和鉛鋅。1982年,中國科學院在甸子梁山寺兒溝,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土名角雞),為世界上稀有動物。
橫嶺子森林公園位于淶源縣城東北40余公里的東團堡鄉東北部,面積約50平方公里,有數萬畝原始次生林,參天大樹濃蔭蔽日,草木花叢扯衣牽袖,植被覆蓋率在80%以上,為野生動植物的王國,褐馬雞的主要棲息地,還有善學人語的大灰串、松雞等珍禽。森林中有黑木耳、山蘑、獼猴桃、毛櫻桃、刺五加、七葉一枝花等山珍野果和名貴藥材等。橫嶺,為明長城的重要關口,屬金水口管總,紫荊關前沿關隘,筑有墩臺、橋墻,官軍把守。
西甸子梁山北與蔚縣交界,西與山西省靈丘縣為鄰,主峰海拔2064米,該區內有老虎山空中草原景區及太行八陘之一的飛狐陘(又稱飛狐口)——常山關,為古代通往塞北的交通要道,軍事隘口。漢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儒生酈食其勸劉邦,距(拒)蜚(飛)狐口,以爭天下。漢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匈奴入云中,詔屯飛狐口,后元五年以中大夫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東漢建武十三年(37)令王霸、杜茂治飛狐道。東漢永平十二年(69),盧芳與匈奴連兵寇邊,明帝派云臺宿將王霸、杜茂鎮守飛狐口。晉建興四年(316),愛國將領劉琨自代出飛狐,奔于安次,即于此道。《形勢考》稱“據飛狐之口,則常山之險全矣。”飛狐縣(今淶源)因縣北飛狐口而得名。明天順間(1457~1464)設巡檢司。正德二年(1507)筑城堡。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裁巡檢司,以吏目兼轄,設把總駐守城堡。道光十二年(1832)改外委千總。
老虎山和甸子梁空中草原組成該景區,甸子梁海拔超2000米,老虎山海拔1839米,總面積約29平方公里,有大面積的天然次生林和芍藥園,植被覆蓋率在80%以上。山上常有豹、狼、野羊、野豬、狐貍、狍子、雉雞、石雞、黑鷹、獾等獸禽出沒。在15個景點中以甸子梁空中草原景色最為新奇,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平頂上,四周是陡峻的山坡,夏季草原上綠草如茵,野花飄香,風吹花浪,白云撫地而走,被稱為空中花園。五月才有綠意,百余日的盛花期間,金黃、緋紅、雪白等各色野花次第開放。尤以大面積的雪絨花,讓人喜愛,該花以品行高雅、造型美觀,具有獨特藥用價值而聞名世界,瑞士、芬蘭、奧地利等國奉為國花。游人在空中手摸白云,腳踏花草,別有一番情趣。草原上時見山腰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山頂草原卻晴空朗朗。草原低處有一潭碧水,當地人稱海子,點綴在花草叢中,又添幾分姿色。
北草原東南角有個萬年冰洞,盛夏仍寒氣襲人,洞內積冰不消。相傳,夏季洞內冒出黑氣,會下冰雹或發洪水,顯得十分神奇。游人在草原上步行或騎馬游覽觀花、野餐,盛夏時節需帶上帳篷、棉被,在草原夜宿,點上篝火,邊歌邊舞,觀賞草原夜景,別有情趣。在這里還有三面環山、一面臨古代戍邊城堡的橫云湖。由102個涌泉匯成,面積3.37平方公里,水面海拔804米,總蓄水量1860萬立方米。在湖上可開展劃船、垂釣、游泳、滑冰、養殖等項目,是集戲水、娛樂、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