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源頭五回山五回山,又名五回嶺,在易縣城西南52公里,山體面積11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346米,其相近者曰狼牙峪。《水經注》稱:“徐水(漕河)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為易縣、淶源界山),高40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達其頂,故有五回嶺之名。其山層崖刺天,積石之處,壁立直上,有五回道,下望層山如蟻蛭,然實兼孤山之稱,亦峻嵊也”。
該山東嶺半山腰,瀑布直瀉崖底,聲聞數里,即漕河之源。嶺之西,清泉潺潺,匯為拒馬河支流。該嶺古代有冀中至晉北、察南的騾馱大道。近代,察南、晉北的土產、雜糧,經五回嶺運至保定,由保定運回生活日用品及棉、布等物資。
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十二月,帝東巡,由平城經廣昌,越五回嶺。唐武(則天)周圣歷元年(689)九月,突厥默啜可汗以討武則天篡唐為名,率軍攻陷飛狐(淶源),侵定州、趙州等地,殺官吏、民眾。武則天令太子李顯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募兵5萬討突厥,默啜可汗將所擄的趙、定等州男女萬余人殺害,從五回嶺退走。金貞祐元年(1213),蒙古軍長驅直入紫荊口,金兵迎戰于五回嶺,血流被野,金兵戰敗,蒙古軍由五回嶺進拔河北州、縣。明代,建內長城,該嶺為紫荊關寧靜庵把總所屬隘口,并設巡檢司守護。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國聯軍”中的德國侵略軍由該嶺入侵廣昌縣(淶源),進行屠殺搶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