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外之地”——金華山 金華山位于淶水縣西北端,西以長城為界與張家口市涿鹿縣為鄰,海拔1712米。相傳山頂有束金花,60年放一次金光故名。在山頂觀云海、看日出。山腰至坡腳的溪流,遇斷崖構成五級瀑布,流經清禪寺,名清禪溪,溪的源頭有座立于峭壁半腰的懸空寺,巧奪天工。一望無際的林海以及壯麗的拉拉湖瀑布,閃光的金華山頂,高聳的千年銀杏。人文景觀還有老人官故居和野三坡的特殊風情等。
清禪寺在金華山南麓,始建于距今千年的遼代。原寺規模較大,現存正殿和山門,已無塑像,但彩色壁畫尚完好,繪天兵神將、羅漢等,可謂寺院的藝術珍品。寺周峰巒起伏,蒼松翠柏。大殿左側的千年銀杏高30米,樹干腰圍467米,繁枝茂葉,果實累累,為罕見的高大古銀杏樹。
野三坡分上、中、下三坡,金華山是上坡的腹地。明清時期,它雖屬涿州飛地,但途經300余里的野山老林,實屬不便,又以地廣人稀,經濟落后,征賦困難,既不派官員,亦不征賦稅,該地人因與外界隔絕,連統治中國267年的清朝已被民國取代都不知道,只知老人官是最高首領,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風俗習慣仍沿續明朝的遺風,成為特殊的民俗。舊時的服飾,婦女梳發前面呈蓬頭,后面以紅頭繩扎成彎弓形的圈形長髻,扁簪長約8寸,銀質長簪鉆馬蘭花,附有蛇蝎、蜘蛛、蜈蚣、蟾蜍、壁虎等“五毒花”圖形。耳環每對重約8錢(0.8市兩),冬季上衣無領,下身穿扎花褲腿的套褲,穿緞面繡滿錦文的船形尖套鞋。男子多穿大襟長袍,腰扎紅帶。舊時的婚嫁習俗,青年在訂婚前,男方家長帶三斤酒、三斤肉、三斤面(三個三加在一起是九字,諧音久,寓婚姻長久之意),由媒人帶領到女方家“下酒瓶”,女方家長收下禮物即表示同意,不收則事不成。舊喪俗,人在將死之際,不能躺在坑上,要置椅于坑上,子女扶坐。死后,親屬燒紙慟哭,去五道廟向“陰間”報到。一般人死后三日發殯埋葬。送三時糊驢馬紙扎,殯期祭吊時,親友送祭祀供品,于村外鳴炮,喪主遣鼓手吹打前往接迎,稱“迎供”。出殯時,婦女常抓破臉血淚俱下,表示哀痛之心。金華山景區,不少村民設古樸典雅具有山鄉風味的家庭旅店,有服飾、婚嫁風情展和表演。游人在飽賞大自然美景之后,還能領略大山深處“化外之地”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