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山與唐堯文化園靈源山在唐縣城東北約7公里,山溪環流,匯入放水河,三面高山環繞,東臨平原突出高地。山上古柏蒼翠,泉水常流,古井可窺曉月。半山腰有靈源寺,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殿基尚存,還有武后(則天)供養的巨型佛經碑。山下有萬畝果園,千畝山林,三百畝湖水。唐縣佛教協會重建了靈源寺。
靈源山因秀麗的風景和寺院而聞名,歷史上不少名人來此游覽。金明昌四年(1193),冀國大長公主隨金章宗祀北岳恒山(今大茂山)廟,途中游此,作《游靈源山》詞,其一[寄調驀山溪]:“靈源待月,襟袖涼微變。把酒問青天,廣寒宮知何處?中元(七月十五日)吟賞好,預作中秋。歸興逸,欲乘鸞,意得神仙趣。”該詞曾刻于寺內,上司官員屢令摹拓,主持僧以耗資甚巨,乃將碑刻磨滅。明禮部尚書傅珪《游靈源山》云:“看到西山東盡頭,柏林又見佛宮幽。軒窗云護常含雨,枕簟生涼易得秋。幾日吟哦無好句,平生魂夢此清游。老僧正理參禪事,聞道云云樂不休。”明劉瑜詩云:“梵宇翠微中,丹崖一徑通。水流池有月,梵靜寺無風。雨帶花村灑,山空霜寺鐘。”明屠喬詩云:“碑多唐晉舊,寺歷宋元新。”名人登山觀寺,抒發對世俗的感想。如傅珪因忤權佞被奪官,感到做官不如老僧休閑。
靈源山北有堯山(伊祁山,堯出生地),東南有慶都(堯母所居)山,西有堯受封唐侯的封山。唐縣堯文化研究會于此建堯文化園,主體設在山頂東半部,約20萬平方米。景點突出唐堯文化、龍文化。擬建陸澤湖、堯母洞、堯母祠、堯像、堯都,唐侯國表現堯受封唐侯,建觀象臺、圖騰柱,制陶、制衣、制酒作坊,洞穴賓館,茅草房,著重體現唐堯時期的文化特色。建碑林、群雕、認祖堂,融合古今,增強游人愛國愛鄉的情感,利用果園,建成采摘園、觀賞果園。在密林深處建小型別墅、老年公寓。水庫周邊設游船碼頭、釣魚臺、野炊灶、弈棋桌。游人在生態觀光、綠色健身、休閑養生中,盡享古今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