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如神龜的石龜山石龜山位于淶水縣城北偏西約6公里水北村西,海拔289米,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載,山頂有石似龜形,故名。內有龍湫在石巖下,廓然四起,可容千百人,六月寒氣逼人。山左一洞,名石龜洞,其深莫測,相傳其洞外窄內闊,有木橋溪流,路可通廣昌。《淶水縣志》載,“入洞數十步,石壁上生成石佛”。詩云:“巧琢幽奇化斧痕,龜崖曲曲絡松根。巖間石乳猶供佛,洞外藤花欲上門。藉草人酣春處處,抱瓶農急雨村村,芒鞋自覺寅緣好,不負山靈物外存。”為淶水八景之一的石龜洞天。
山下有尊化寺,創建于漢,原在山上,唐移極樂崖,明移今址。1933年9月,學者傅增湘、周肇祥《淶易游記》稱,出水北村行里許,上小山,山麓石龕一座,乃唐先天元年(712)遒亭鄉劉定國等造,中雕佛像,上下兩層,意態莊嚴,外壁四周刻施財者90余人。因告該縣縣長劉云亭(蠡縣人),妥善保護,擇時來拓存一本,以充傅史。循山趾西北行,至石龜山尊化寺,寺以山為屏,山門宏敞,入門為大殿三楹,左右為廂房。殿前有金大定年間經幢,階下有明代碑刻兩通。寺門右有元至治三年(1322)碑。山半石竇出泉,清泉一泓,流經寺門,當即所云龍湫也。寺內有宋代沙門可偲真言幢、宗辯惠大師塔幢,另有遼代重熙十一年(1042)王實撰《遵化寺建大殿碑》。元至治二年創建彌陀三師堂碑對該寺史料記述較詳,碑為龍巖老人普敬撰文,云西峪舊有觀音堂,為安陽王百戶所建。守僧言昔時松柏滿谷,周10余里,皆長松古柏,近歲被人砍伐,僅存寺垣四周,落落千株。聞怡賢親王陵園距此不遠,石垣周40里,皆長松古柏,值某師長駐軍此地,悉行伐取,今所存者,惟孤塚兀立荒垣之中(今塚不存,僅有石坊、華表等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