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山(1887~1977)又名楊煉、楊樹森。定縣(今定州)楊只東村人。幼時就讀于私塾,但不久即逃荒在外,靠乞討、打短工度日。早年曾在國民軍第三軍任職,并幾次參加暴動和起義。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沙河兩岸搶秋、搶倉庫、抗捐抗稅、搶糧吃大戶等活動。日軍侵占定縣后,他變賣家產,雇鐵匠,制刀槍,組織抗日隊伍。
1937年11月,楊銀山自己拿出路費只身到阜平,找到晉察冀三分區政委、抗日戰爭戰地總動員會主任、阜平縣縣長王平和三分區司令員陳漫遠,與其談了成立義勇軍第四支隊的設想。回縣后成立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四支隊,任支隊長,中共定北縣委書記李濟寰任政委,不到一年就發展到1000多人。收繳地主、劣紳、散兵游勇、日偽漢奸的各種槍支1000多支。1938年3月第四支隊與三分區十二支隊在唐縣合并,楊銀山仍回定北縣,組建新的抗日游擊隊。同年8月,楊銀山、李濟寰率定北縣抗日游擊隊與曲陽、唐縣、新樂、行唐等縣游擊隊合并,組成三分區第一支隊,楊銀山任支隊長。在他的帶領下,隊員們拿炮樓,拔據點,搞得敵人焦頭爛額。日偽軍在定縣城內、清風店、王京、明月店、望都、唐縣、保定等地到處張貼捉拿楊銀山的“通緝令”。
三分區第一支隊隊部駐唐縣北羅辛莊,一天,三連連長拉回4匹高頭大馬,說是國民黨軍隊南逃時丟的,現從東坂村一戶人家的后院草地上找到的。楊銀山聽了很高興,讓飼養員好好喂養,供支隊打仗使用。過了七八天,楊銀山聽說是從群眾家拉出來的,經與三連長對證才知道其中兩匹是群眾的耕畜,另兩匹是群眾花錢從國民黨軍隊散兵手里買的,楊銀山立即讓三連長把兩匹耕馬送還群眾,另兩匹照原價120元銀元買下留在支隊。事后,楊幾次嚴厲批評了三連長。經過言傳身教,使這支部隊紀律嚴明,辦事認真,從不馬虎,形成了優良作風。
1940年3月,楊銀山又奉命擴建定縣營為冀晉三分區獨立營任營長。轉入地方后,先后擔任冀晉國辦天德昌商店、建業商店、濟民藥廠、建和商店、利民鐵廠等單位經理,曲陽分公司業務科長,定縣農場場長兼科研所長,定縣農業科學技術傳授站站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