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濟林(1892~1970)安國西章令村人。自幼家境貧寒,成年后以扛長工為生。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地下交通員。1947年新保安戰役前,年過五旬的李濟林報名支前未批準,他只身趕到支前民工團駐地,硬搶了一副擔架。每逢行軍,他一路上總拾一大捆柴草,到宿營地后搶著為民工、傷員燒洗腳水、做飯。戰斗中,李濟林不顧自己安危,從火線上救出9名傷員。在抬送傷員途中遇敵機掃射轟炸,李濟林用身體護住傷員。傷員行動不便,他用自己的毛巾和飯碗給傷員接大小便。自費為傷員買雞蛋、香煙等物品,傷員感動地說:“你待我比親娘老子還好,養好傷一定立功報答你。”戰斗間隙,李濟林在民工連發起勞軍募捐活動,他把自己的零用錢全部捐出。11月6日,冀中九分區前方后勤指揮部發出指示,號召各縣支前民工廣泛開展學習李濟林運動,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親自為其題寫“支前功臣”匾。
1948年察南冀東戰役前,縣組織支前民工,李濟林第一個報名未被批準,本村民工推選他為支前民工的“總管家”,負責民工家屬的生產、生活。出征那天,李濟林把家里的煙葉背出來分給民工并叮囑說:“出了門煙挺缺,從家里帶著點,出去了少花錢。家里的事都放心,爭取全立功回來。”李濟林除搞好本村民工家屬的生產、生活外,還關心其他村支前民工家屬的問題。19天時間走了36個村,訪問民工家屬近千戶,收集了300多封民工家信轉送前方。平津戰役前夕,他三番五次找縣武裝部長要求:“這是解放華北的最后一次機會了,我一定要出征支前。”獲準參加民工隊后,他高興地逢人就講:“我扛了一輩子長活,這會兒翻了身,一定要賣賣老精神,再做點貢獻。”到達前線后,他運送軍資給養,抬送傷病員,毫不遜于年輕人,戰后獲華北解放紀念章一枚。
全國解放后,李濟林在家鄉帶頭發展生產,被評為縣勞動模范。抗美援朝開始后,他送17歲的長子赴朝參戰。1951年以勞動模范身份,隨葉劍英為團長的慰問團到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在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中,李濟林處處領先,樣樣帶頭,被譽為“老英雄”、“老積極”。1970年11月16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