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1894~1940)高陽龐家佐村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7歲喪父,每日拾柴打草,幫助操持家務。16歲時,同大哥一起進本村木工廠學工。白天學木工以糊口,晚間在本村開明紳士齊竹山開辦的“半夜學堂”讀書。1912年經同鄉介紹,赴法國葉鋪哈費爾非斯溝斯人造絲廠做工謀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工廠倒閉,隨之失業。先后靠做綠豆菜、豆腐干、當裝卸工等為生,后進累斑絲廠當學徒。在累斑絲廠曾組織工友舉行罷工,以爭取提高待遇。
1916年,馬致遠入華法教育會與法國自由教育社聯合開辦的華工學校,攻讀法文。他勤奮好學,一年后即在該校畢業,在克魯鄒施乃德工廠任華工大隊長兼翻譯,在此結識李立三。1920年考入索米爾工業學校,邊學習,邊探尋革命真理。1923年1月,經中共旅歐支部負責人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2月受旅歐支部派遣,同蔡暢、李富春、周世昌(高陽人)去蘇聯勞動大學學習。半年后重返法國,在巴黎郊區的比央古爾負責華工總會辦事處工作。周恩來經常到此了解情況、布置工作,馬致遠受其教誨頗多。1924年8月回國,在唐山市工人圖書館工作,因宣傳社會主義主張,被唐山當局拘押半年。獲釋后過了十幾年游蕩不定的生活,先后在東北大學、無錫工藝機械廠、上海雙友居飯店等處謀生,1933年至1935年曾任無錫機械廠工程師。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馬致遠返回家鄉,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1月,在孟慶山指導下,與侯君枚等在河西村組建“高陽縣抗日總動員委員會”,任動員部部長。未久,又成立縣抗日民主政府,任指導員,同年改任縣政府實業科科長。次年日軍第二次侵占縣城,抗日政府機關轉移到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在艱苦的環境中,積極宣傳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為團結各界進步人士,鞏固共產黨對抗日工作的領導權,做了大量工作。是年,任縣抗日政府黨支部組織委員。1940年3月,在龐家佐村與日軍遭遇被捕。在縣城日軍憲兵隊中,敵人對他拉攏收買,威逼利誘,聲稱委任他為徐水機車廠廠長,均遭嚴詞拒絕。遂對他施以酷刑,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他說:“只要一息尚存,定與侵略者血戰到底”。4月1日,日軍將他押赴刑場,面對死亡,他大聲高呼:“共產黨人是殺不絕的,抗戰一定會勝利!”英勇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