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枚(1897~1940)高陽河西村人。出身于富商家庭,高陽、保定、北京都有他家開辦的布線莊。早年就讀于保定育德中學,后考入北京大學,因病輟學經商。常往來于高陽、北京之間,廣泛接觸社會和進步人士,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大革命失敗后,仍堅持革命活動,毫不動搖。相繼發展本村貧苦農民劉勤修、馮振修、鄒志清及教員侯八元、孫磊然等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自費創辦高陽縣第一所“平民學校”,為窮苦子弟提供低費或免費讀書機會。學校還利用晚間教成年農民、雇工識字,借此傳播共產黨的主張。中共河西村支部成立后,他為主要負責人。
1931年4月,中共高陽縣東南區委成立后,即協助區委書記蔡泮林開展革命活動。次年8月,參加縣委在龐家佐召開的高蠡暴動準備會議,并獻出自家護院的槍支。暴動失敗后,不顧個人安危,積極掩護、營救革命者,并利用親戚關系,不惜重金贖回被查抄的本縣中共黨員名單,使黨組織減少了損失。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發動和領導全縣人民的抗日斗爭,1938年1月與馬致遠等在河西村組建起“高陽縣抗日總動員委員會”(簡稱“動委會”),為主要負責人之一,并兼任動委會組織部部長,以河西村為基地,廣泛宣傳、動員、組織民眾抗日。他與馬致遠密切配合,開展工作。當時群眾說:“前臺沖殺馬致遠,出謀劃策侯君枚。”不久,改任教育科長,同年因肺病吐血,停職休養。
1939年高陽縣遭受空前水災。冀中九軍分區司令部及直屬機關駐在河西村,侯君枚抱病帶領村民筑堤防洪,保衛抗日機關。次年病重,經組織同意,化名李玉文,攜眷到北平(今北京)醫治,后又就醫于天津。終因病情惡化,于1940年7月1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