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堂(1900~1942)化名劉濟民,字汝欽,曾用名張稚生。定興張里村人。1927年畢業于定興縣師范講習所,后任容城縣北張村小學教師。1930年4月參加陰一剛等發起的革命文藝研究會,以提倡讀書為名反對國民黨,擁護共產黨,閱讀進步書籍,提高思想覺悟。1931年4月26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利用教師身份到各村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又利用放寒假機會在定興縣城鄉小學教師和師范學生中發展了一批黨團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改用化名劉濟民,任容城三區區長,組織起青救會、兒童團、婦救會,組織群眾挖交通溝,堅壁清野,實行二五減租,優待抗屬等,受到群眾的愛戴和擁護。1941年在全縣民主選舉中,被選為容城縣抗日民主縣長,認真執行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策,統一了糧款征收制度,發動青年參軍參戰,掀起支援抗日前線參軍熱潮。因環境惡化,為有利于對敵斗爭,他在改劃的聯合縣中改任容定新興霸第一聯合縣政府糧食局局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到各村征收糧款支援抗戰。1942年一聯縣大部分地區被日偽軍“蠶食”,8月,他奉縣委指示,到定興平漢鐵路東恢復和重建抗日民主根據地。同年10月到容城三區開展抗日工作,在西江村被日偽軍包圍,在突圍時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