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謠(1909~1940)字竹平。淶源城里村人。出生于貧困的鞋匠家庭。192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范學校(簡稱“保定二師”)。入學后,在進步師生引導下,很快接受了馬列主義理論,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面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一面積極參加黨領導的各種革命活動,又撰寫許多進步文章,陸續發表在《學生雜志》、《文藝叢刊》等校刊上。其中長達數萬字的《論文學》,在進步師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
1931年,李謠從保定二師回到淶源縣,在縣教育局做文書工作。1932年,上級黨組織派人與他取得聯系,確定他負責淶源反帝大同盟工作,并向他傳達了上級以淶源地區為中心進行暴動,建立游擊戰爭根據地的指示。正當李謠領導淶源反帝大同盟成員抓緊革命活動、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時,上級黨組織遭到破壞,他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1932年底到易縣第四高小任教,由于他在師生中傳播馬列主義,引起易縣教育局局長魏考廷的注意。魏到易縣第四高小攻擊共產黨,威脅李謠。李謠沒有屈服,與魏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被教育局解聘。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收復了淶源城,李謠回縣投身于抗日活動。不久,隨軍隊干部到易縣開辟工作,任易縣抗日民主政府秘書。
1940年秋,在粉碎侵華日軍的秋季大“掃蕩”中,中共易縣縣委成立由仰克思、王紹文、解峰、李謠、郭玲5人組成的戰時領導機關前線指揮部,在菜園、沙嶺一帶領導群眾反“掃蕩”。八月十五日,指揮部在夏家莊開會時,得知林泉、北山一帶敵人有襲擊指揮部駐地的跡象,即分兩路撤退。李竹平在撤退途中,忽然發現有一份文件未帶,為不使文件落入敵手,他毅然返回駐地去取文件。當他找到文件時,敵人已把村子團團圍住。在這生死關頭,他不顧個人安危,首先處理掉文件,然后從容向撲上來的敵人沖去。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