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瑜(1912~1939)字君平,曾用名劉禹,化名劉文山、許子云、高子云、小江、流石,綽號“劉瘋子”。安新北馮村人。1926年夏考入保定育德中學。1927年由魏十篇、習從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因從事革命活動被校方開除,回家鄉北馮村開展革命工作。以教員身份向學生宣傳革命思想,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分子入黨,并與在北馮村完小任教的早期黨員王家驥、王履泰建立了白洋淀地區最早的黨支部中共北馮支部,任支部書記。他們開辦農民夜校并深入到貧苦農民之中,傳播革命道理,號召大家組織起來反抗地主的剝削、壓迫。
1928年夏,黨支部經過周密研究,決定發動黨員秘密串連貧苦農民,開展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群眾革命斗爭,以實際行動鍛煉農民群眾。首先,利用麥收時,發動貧雇農向地主要求提高工資的罷工斗爭,迫使雇主給雇工提高工資20%~50%,取得了反封建斗爭的初步勝利。接著,支部又秘密串連男女貧苦農民百余人,在一天夜晚由黨員和群眾骨干分子帶頭搶割地主的小麥60余畝,劉亦瑜帶領群眾先搶割了自家的一塊小麥。為對付官府和家長追究,劉亦瑜以裝瘋作掩護,故得綽號“劉瘋子”。1930年春赴濟南,同年夏回原籍,任小學教員。同年,中共任(丘)高(陽)安(新)中心縣委建立,劉亦瑜任宣傳委員,在中心縣委領導下,斗爭范圍與規模有了更大發展。1932年中心縣委組織領導了同口、北馮、南馮、郝莊等村200余名貧苦農民齊集安州縣衙的“求糧斗爭”,迫使縣長接受了請愿條件,每人得銀元兩塊。1933年春,為打擊安州鹽警局鹽巡對硝民的勒索與壓榨,在北馮成立硝鹽工會,在工會的組織發動下,任、高、安三縣毗鄰的北馮、南馮、三房子、郝莊、孟仲峰、百尺、小關、青塔等村熬硝、熬鹽戶共同配合,多次開展反抗鹽警局、襲擊鹽巡的斗爭。
1933年5月,劉亦瑜、宋文莊等經過精心研究和周密部署,發動了有200余名北馮小學學生參加的驅逐反動校長魏夢佳的學生運動。從此北馮完小領導權掌握在共產黨人手里,成為同口、北馮一帶宣傳、領導革命活動的陣地。1934年春任中共安新縣委宣傳部負責人。同年去天津,參加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工作,1935年1月被派往北平(今北京)工作,恢復建立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員會,任書記。5月下旬,剛成立的中共北平市工作委員會遭到嚴重破壞。次年5月,被北平國民黨當局逮捕,11月押解到南京反省院。1936年底由岳父王佩瑤出資擔保獲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劉亦瑜投入抗日救亡工作。為爭取土匪殷松山地方武裝抗日,多次同孟慶山以共產黨代表身份到高陽與殷談判。10月隨呂正操部攻入高陽,解決了殷松山部。劉亦瑜先后任人民自衛軍政治部宣傳科長、冀中軍區政治部總務處長。1938年7月,調任冀中抗戰學院軍政院副校長兼教導主任。1939年3月,奉命去延安匯報工作。后隨李夢林到晉察冀邊區任通訊社內勤編輯。不久,因受李曉初托派問題株連含冤而死。1986年,中共安新縣委根據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關于李曉初托派問題的平反決定”的精神,為劉亦瑜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