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1913~1940)女。原名侯志德。高陽河西村人。父早喪,家境貧寒。童年的磨難,使她養成自強好勝的性格。抗日戰爭初期,縣抗日黨政機關以河西村為根據地,發動全縣開展抗日斗爭,王玉受到抗日干部的教育啟發,于1938年參加本村抗日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婦女救亡工作。
1940年6月,調任肅寧縣二區婦救會主任,化名王玉。到職后深入農村,宣傳群眾,配合抗日武裝打擊敵人。8月7日與群眾一起搶收莊稼時,遭日軍包圍。日軍用刺刀逼著群眾交出抗日干部,并架起機槍相威脅。為掩護群眾免遭殺害,王玉挺身而出,并鼓勵群眾說:“鄉親們,不用怕,最后勝利是我們的!”日軍把王玉押進豐樂堡據點,連續3天酷刑審訊,始終毫無所獲。8月10日夜,區委通過據點里的內線配合,營救王玉脫險,連夜送回河西村老家養傷。未等傷口痊愈,即返回工作崗位。9月27日為傳達縣委指示,與婦救會干部郭永一、徐春、許秀榮等在泥洞村召開會議,因漢奸告密,再遭日軍包圍,在場的兩名男干部當場犧牲,王玉等與日軍英勇拼搏,終因寡不敵眾被捕。日軍將其押進縣城監獄,雖身陷囹圄,仍不停止斗爭。王玉等4人成立黨小組,一致表示:“我們人雖被捕了,但我們的意志決不能被俘,要與日寇斗爭到底。”其后,她們經受了日軍慘無人道的酷刑折磨,始終堅貞不屈。敵人遂改變手段,一群漢奸為王玉等設宴,許以官職誘降。一位日軍翻譯幾次向王玉攀親逼婚,均遭王玉斥罵。日軍無計可施,遂于9月30日晚,將王玉等殺害于肅寧縣城西門外。
一位住西關的老人目睹烈士寧死不屈的場面,寫下悼念烈士詩數首,其中有:“四位女士英雄真,被難無更忠烈心,性命犧牲為救國,精神長存萬人欽。”(原稿存于肅寧縣烈士館)。西關崗樓的一名偽軍孫西茂,身臨烈士犧牲場面后,深受影響,毅然棄暗投明,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冒險搶回烈士遺體,將王玉安葬在高陽龐家佐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