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1913~1947)原名李格亮。蠡縣南五夫村人。自幼接受進步思想教育,曾成立革命組織“青苗會”,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任本村抗救會主任,在抗日救亡活動中,組織婦女上夜校,動員婦女剪發,參加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任蠡縣二區人民代表會主席。1941年,李崗據點的日偽軍經常出來燒殺搶掠,搜捕抗日干部。李特領導全區人民挖地道、堵街口、埋地雷,破壞日偽軍交通,利用高房、地道進行村落戰和游擊戰。一次,日偽軍到中孟嘗村“掃蕩”,剛進大街,就遭到手榴彈的迎頭痛擊,拖著幾具死尸逃回李崗據點,而干部群眾無一傷亡。為此,冀中第九軍分區獎給小炮一門、手榴彈200枚,《冀中導報》予以表揚。李特認真總結這次戰斗經驗,領導各村人民把地道挖成連絡院、過街洞,形成了上、中、下三通的地下工事,有的挖到野外,使敵人不敢出來騷擾。
1942年5月,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掃蕩”后,境內日軍據點林立,環境更加嚴酷,區委書記石介璞、敵工委員李福海等人慘遭殺害。在此情況下,區長李特和區委書記劉良從、公安員馬峰三人領導全區人民同敵人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他們組織“飛虎隊”,趁集日深入李崗據點,砸死一名日軍兵,獲取其槍械;又摸入敵據點聯保處活捉三個特務。使敵人不敢輕舉妄動。為此,敵人懸賞5萬元捉拿李特。為了控制日偽政權,實行革命的兩面政策,李特把聯保處、村公所里不可靠的人全部換成共產黨員和可靠群眾,使之成為執行抗戰任務的地下組織。1944年秋后,日軍在各個戰場節節敗退,形勢要求老區干部到新區開展工作。1945年正月,李特率武工隊挺進京津保三角地帶工作。同年10月,任文安縣民主政府縣長。在縣委領導下,全縣人民開展除奸反霸、清算復仇斗爭,沉重打擊了漢奸惡霸反動勢力。
1946年,他按照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精神,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把各種官地、公地、廟地、學田、教堂地、堤根地、旗地、荒地以及逃亡地主的土地和開明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給貧雇農、烈軍屬,大大鼓舞了農民的革命熱情。是年6月,李特響應領導干部帶頭參軍的號召,第一個報名參軍,在文安縣很快組成一個團的兵力,編入獨立七旅(后定編為十六旅第四十八團),李特任團長,先后參加了解放永清縣城、霸縣北關、徐水縣城、元氏縣城、清風店戰斗和石家莊戰斗。1947年10月,李特奉命開進大青山,追剿國民黨殘余部隊,親自帶領一個營追擊敵人,在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