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路(1915~1946)路玲(1916~1942)蘇路,原名王芹。原籍浙江,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電影公司當勤雜工。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到上海抗敵演劇第五隊,開展抗日文藝演出,很快成為骨干。路玲,女。出生于湖南,自幼失去父母,隨繼母在上海長大。抗戰初期,她也來到上海抗敵演劇第五隊,成為一名演員。由此蘇路和路玲相識,共同的志向,使他們情投意合,建立起友誼。
1937年末,經組織介紹一起奔赴延安,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魯迅文藝學院學習。1938年8月,在西安參加東北救亡總會戰地服務團(簡稱“東戰團”)。1938年11月,東戰團開赴華北抗日前線,他們二人在途中結為伉儷。1939年3月至4月,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5月,東戰團改編為冀中軍區火線劇社二社,蘇路先后任副社長、社長。路玲任導演。蘇路任社長后,執導過《大丹河》、《一心堂》、《慰勞》、《游擊隊長》等多個劇目,創作了《秋天的陽光》、《告老鄉》等一批歌曲,他帶領劇社緊密配合冀中抗日部隊的訓練和建設,到冀中各地巡回演出,并幾次抽調劇社人員組成文藝小分隊,到游擊區開展對敵政治攻勢,他和同志們一起拿起文藝斗爭的武器打擊日偽軍。路玲任導演后,導演了大型歌劇《大丹河》,并在劇中扮演一位青年農婦,她充滿激情的表演富有感染力。在她導演并主演的一部表現日本人反戰的話劇《還我孩子》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丈夫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良家婦女的形象,演出在日本反戰同盟隊伍中引起強烈反響,一位日本反戰士兵看過演出后,高喊:“放下武器,停止戰爭回東京去……”路玲還執導和主演過《一心堂》、《打虎溝》、《軍火船》、《拴不住》等。對火線劇社在戲劇表演、藝術實踐和提高演員的表演技巧上,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
1939年9月,火線劇社從冀西學習回到冀中,與二社合并,蘇路先后任副社長、社長。1942年5月,日軍對冀中進行殘酷“掃蕩”,冀中軍區主力部隊轉移到冀西山區。劇社人員分散活動,7月中旬集中向冀西轉移。在轉移到白洋淀邊的大樹劉莊時,被日偽軍包圍,路玲在突圍中壯烈犧牲。蘇路帶領部分人員突圍后,轉移到冀西山區。火線劇社與新世紀劇社合并,蘇路任社長。1942年底,崔嵬調火線劇社任社長,蘇路任副社長,組織創作和演出活動。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蘇路調入冀中區黨委城工部。抗戰勝利后由組織派到天津從事地下工作,由于叛徒告密,于1945年冬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殘酷折磨,始終堅貞不屈,在牢房墻壁上刻下“共產黨員蘇路之位”八個大字。國民黨特務無計可施,最后將蘇路用木棒擊昏,裝入麻袋系上石頭沉入海河。蘇路和路玲有兩個孩子,為了抗戰,孩子生下后就托付給當地老鄉撫養,在殘酷的游擊戰爭環境下,無法和孩子保持聯系。他們犧牲后,組織上曾設法尋找孩子的下落,但未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