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堂(1921~1981)淶水玉斗村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趙堂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先后擔任本村青年救國會小隊長、村青年主任。1939年任五個村的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1940年參加八路軍,任平西九團二連副班長。194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隨部隊調陜北編入教導旅第二團,參加了金盆灣大生產。
解放戰爭中,趙堂先后任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及解放西北各大戰役。在沙家店戰斗中,帶領全排奪取敵人主陣地,立一等功。1948年調十六師教導旅學習,在同子鎮被圍,戰斗中腿部受傷,與部隊失去聯系,趙堂抱著誓死不當俘虜的決心,帶領4名傷員潛出包圍圈找到部隊。學習結束,立甲等功。趙堂自參加革命至和平解放新疆,13年轉戰,4次負傷,多次立功受獎,有“能打仗、有朝氣、戰斗堅決勇敢,工作負責”的稱譽。
新中國成立后,趙堂隨部隊轉業屯墾,1950年任營教導員。1953年在農八師二十三團先后任副團長、政委、團長兼團黨委書記。時值軍墾生產向國營農場過渡,趙堂奮斗在生產第一線,經12年努力,共開荒57萬畝,建立了6個農業分場,興建了兩座庫容均達500萬立方米的水庫,使二十三團成為兵團最大的國營農場。1955年上繳利潤827萬元,居全師之首。1959年大搞多種經營,年上繳利潤400余萬元,在兵團場競賽中獲利潤冠軍。1960年,被農墾部部長王震樹為全國農墾系統標兵農場。1961年由農墾部推薦,參加農業工會代表團赴波蘭考察。
趙堂倡建的紅專大學,被定為兵團第八農業技術學校,為農場培養各種技術骨干430余人。他親手組建的業余豫劇團,每年演出500至600場次。在“四清”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趙堂被錯誤批斗,下放連隊種瓜。他仍然樂于農事,精心培育出炮彈型的優質甜瓜,人們戲稱為“趙堂瓜”。1975年恢復工作,任農二師三十一團團長,同年調石河子農工商聯合企業任副經理。1981年1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