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易水北易水古稱(北)濡水,源于易縣云蒙山南麓,東南流經大小龍華村,至清西陵區,先后有太寧寺、旺隆、楊各莊水穿過西陵區,與北易水相會,在梁各莊東,有白楊(羊)水、黃蒿水匯入。又東南流,經荊軻山,易縣城南燕下都故城北,在石賽(寨)、小北城等村出易縣入定興縣境。
白楊水發源于龍潭頂,《水經注》稱白楊嶺“在石泉固上有白楊寺,是白楊山神也。寺側林木交蔭,叢柯隱泉,沙門釋法澄建剎于其上,更為思玄之勝處也”。法澄亦名佛圖澄。東晉十六國初,后趙皇帝石勒尊稱為“大和尚”,他多次以佛教勸石氏行“德化、不殺、不為暴、不害無辜”,并大力宣傳佛教,其所歷州郡,共建寺893所,受業弟子前后達萬人,著名弟子有被稱為“恒山(大茂山)道團”首領的道安等。
北易水與白楊(羊)、黃蒿水于清西陵東梁各莊相會后東南流,經燕下都故址。《水經注》稱:“濡水東南,經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于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經荊軻館北,昔燕丹納田生(光)之言,尊軻上卿,館之于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觸可棲情,方外之士,尚憑以舊居,取暢林木”。北易水又東南,流經武陽城(燕下都)北。
北易水由長安城進入定興縣,有發源于淶水縣城西北樂平山之遒欄(秋蘭)河和發源于易縣洪崖山的迎紫河匯入,又歷經石柱、易上鄉、定興縣城西、河內,至北河與中易水、南拒馬河相會,統稱南拒馬河,干流全長56.6公里。
定興原為秦置范陽縣(治今固城鎮)。秦末,楚漢相爭,楚將張耳、陳余略地燕趙,縱橫家范陽人蒯通說服范陽令徐公,30余城不加兵戰歸順楚王。解放戰爭保北戰役中,在定興城、北河及固城等地殲國民黨軍8000余人,俘副軍長和正、副師長各1人。
長安城建于漢宣帝時,范陽公主嫁幽州刺史李宣,公主思念長安,乃于范陽縣筑此城,象征長安,故名。志載,城中有棗樹,開花不結果實,枝皆向西南,俗謂思鄉棗。長安城南高里村為戰國末荊軻好友高漸離故里。漸離為荊軻刺秦送至易水,奏易水歌。之后在秦宮以筑(樂器)刺殺秦王未遂被殺。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著《高漸離》劇本,宣傳愛國主義。
河內村夾于北、中易水之間而得名,為元蔡國公張柔的故里。張柔父子為元朝平定金、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張柔等攻陷金南京汴梁(開封)后,追擊金哀宗至汝南,金帝自殺,金亡。其子張弘范將南宋末帝趙昺由大陸趕至崖山海上,陸秀夫見走投無路,負末帝投海,宋朝歷經320年,至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