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莊鎮 冉莊地處清苑西南,北距保定60里,人口3343人,鎮內有地道戰遺址,交通便利,張(登)望(都)公路橫穿而過,有旅游專用公路通清苑及保定。據傳冉莊建村與十六國時期的冉魏有關系。公元352年,冉魏為鮮卑族慕容氏前燕政權所滅,冉魏將士及其族人被剿殺者甚眾,幸免者四散奔逃。冉氏家族中的一支易性為周,潛至今冉莊一帶荒原。前燕為前秦所滅后,冉氏家族復稱冉姓。至唐,曹氏一族遷來與冉姓共從農事,遂建村,因冉姓先來,故依其姓氏取名冉莊。北宋初,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史時,遣部將在冉莊村北一公里處倚清水河岸筑宋營寨,戌守演練。冉莊由村成鎮,故有唐村宋鎮之說。
抗日戰爭初期,村民出于防御目的,于1938年開始,各家各戶在村內外挖隱蔽洞,稱為“蛤蟆蹲”。隨著斗爭形勢的發展,逐漸把隱蔽洞加長,再把單口洞改為雙口洞,成為地道的雛形。后來,村民在當地黨委領導下,將民用地道改造成為軍用地道,筑起了各種形式的作戰工事和地道口,最終形成了戶戶相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長達16公里具有“三通”、“三交叉”、“五防”等多種功能的地道,成為主動打擊敵人的堡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莊是保定市城市工作委員會主要辦公地點之一,保定城市工作委員會同時又是九地委城工部,下設宣傳部、組織部和鐵路工作委員會等。1948年春,城市工作委員會自這里進駐保定。中共清苑縣委、縣政府曾經在冉莊辦公。清苑縣人民武裝委員會長期駐冉莊指揮地道斗爭。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該村作為冀中人民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中勇敢抗擊敵人的一個典型村莊,于1959年建立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又對地道戰紀念館進行了改建,聶榮臻元帥題寫館名,楊成武將軍為展廳題寫牌匾。1994年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省軍區確定為第一批國防教育基地。1955年~1977年,河北省愛國主義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曾撥款對部分地道及保護民居進行修繕。1988年4月,政府出資對沿街的一些受保護民居進行了征收,規定村民只有居住權,不得擅自拆除、改建?,F沿街保護民居及環境基本保持了原貌。冉莊村以旅游業為主,經過規劃設計,已形成小城鎮格局。全村共有頗具規模的農家游幾十家。投資2.7億元的地道戰遺址新館正在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