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縣野牛村 野牛村位于唐縣縣城南2.5公里,屬仁厚鎮行政村。原名野流,因“野水橫流”得名,近人忌水患改稱野牛。這村古來住戶都是甄姓,晚清以后才有其他姓氏遷入,所以這村自古有“野流的閨女——真(甄)氏(是)”的歇后語。1997年人口普查時,全村480戶,甄姓戶占67.8%,甄姓人口占64.5%。唐縣自古屬中山國,據考證,仲甄燒陶的具體地點就在今野牛村。如今定州、無極及唐縣各村的甄姓居民都是從野牛村遷出的。野流制陶工藝流傳,從不拜師,而是家傳口授,但不傳外姓,有傳男不傳女之俗。產品主要有瓦盆、磚瓦、香爐、臘碗等。瓦盆胎薄、火候適中,有“野流的瓦盆一套套”的“野流的瓦盆當當響”的俗語,還有“野流的磚(青磚)——一刀斷(斷時沒斜茬)”等歇后語。幾千年制陶取土,將田野挖成13個大坑。平均深度七八米,最大的面積有400多畝,總面積千余畝。合作化后用20多年才填平。
他們歷年的習慣是秋后脫泥胎,冬天燒制,臘月用人背、畜馱、車拉等,運到本縣及周邊各縣銷售,但利潤都不高,只是用于家中貼補。新中國成立后,野流甄氏仍操此業,流下了“野流村三樁寶,盆窯、瓦窯、香爐窯”的俗語。合作化后,因土地勞力都歸集體經營,制陶業停業。但每年都有百余人到外村當窯把式。他們最大特點是:燒青磚后看火候,不用看火,只要站在下風頭聞味就知道火候大小。改革開放后,這項傳統產業基本失傳,以勞務輸出為主,該村十幾個包工隊,六七百位農民工常年活動在北京、天津、大同等地從事建筑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