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街城隍廟街南起西大街,北至市府后街東口和瑯瑚街西口,路長350多米。路中段西接市府前街,東連紫河套。此街因北端建有城隍廟而得名。城隍廟始建于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曾進行多次修葺,但原貌未改,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法、德、意聯軍入侵保定后,廟被焚毀,后由民間集資重建,但較簡陋。1923年,直系軍閥曹錕對廟進行整修,重塑城隍神像,新蓋二門兩側配殿。1928年城隍廟內神像被拆除,原建筑未動,由慈善團體籌資在廟的山門、中門、正殿東西巷左右側新建房170余間,招商遷入。1932年城隍廟正式定名“普育市場”。1946年國民黨清苑縣政府令商戶全部遷出,城隍廟改為國民黨清苑縣政府駐地。1948年保定解放后,重新恢復城隍廟市場。城隍廟市場是一處集商業、餐飲、商販攤點、游樂為一體的繁華鬧市。這里的商業以估衣和布匹業為主,多集中在蘆席封頂的前部院區,大的字號有玉豐公、永裕恒等二三十家。餐飲業遍布廟內外,特別是風味小吃,攤點林立。茶館有十多家,還有廣場西側帶說書場的大茶館,每天顧客滿堂。此外,幾處專賣大碗茶的,生意也很火爆。廟內的鳥市、蛐蛐、蟈蟈市也是一處交易興旺的地方。游樂業則集中在號稱“雜八地”的廟后廣場,這里除北部有一大型戲園外(東巷北端還有個小戲園),民間藝人演出大都以布棚支頂或劃地為場,有說書的、唱大鼓的、唱戲的、說相聲的、變魔術的、耍雜技的、搖碗的、西洋景、拉洋片,還有打把式賣藝、練武賣藥的等等,處處招游人圍觀。城隍廟街南段的東西兩側多為竹藤制品商店、南紙店,街的中段路西,有世界書局,路東有基督教長老會宣講處。其北有通往紫河套的小巷,小巷斜對過是通往原貢院街(今市府前街)的東口。把口南側路西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直隸巡撫建的“五賢祠”,祀宋代程顥、程頤,元代劉因,明代鹿善繼,清代孫奇逢。同治十年(1871)增宋邵雍,明楊繼盛,改名七賢祠。大街北頭,原戲樓(1946年拆除)周圍是保定最早形成的食品批發早市,每天清晨走街的貨郎和四鄉農村小商小販匯集這里躉貨。這里的玩具都是些民間手工自制的小玩藝兒。而炸食店則制作一種俗稱“蛤蟆大張嘴”的油炸燒餅,此餅出鍋呈咖啡色,餅面上有芝麻,形如蚌貝開殼,顯露出此餅酥脆多層的特色,故為保定馳名遠近的特產。
這條街還有異于其他街道的獨特景色。夏季,在炎炎烈日下,街的兩側有數家店鋪都應時掛出桌面大的折扇幌子,上面畫著《三國》、《水滸》、《楊家將》和《瓦崗寨》故事,以招徠顧客。屆時走在街上像走進扇子展覽會。進入一家扇店,又見門前堆放著成袋的芭蕉扇,柜臺的玻璃櫥內陳列著檀香木折扇和普通紙扇。柜臺后的玻璃櫥架上則擺著高檔羽毛扇和折扇。這里的折扇雖也是竹制,但質地和制作卻有明顯的檔次之分。在造形上有的扇骨窄于面,有的把手處作圓球形,有的雖大致和普通紙扇相似,但打磨得極有光澤,有的還刻有詩詞或秦磚漢瓦圖案,十分古雅。扇面頂端,還以分許寬的藍色布條包邊。這些高檔折扇,或布面、或紙面,一律為白色或米黃色,有的上面有灑金飾片,是留待名家題字作畫的。冬季,這條街又是年畫主要市場之一。屆時,店內其他商品收攏,整間整間的店鋪,上上下下掛滿題材樣式都遠較折扇豐富得多的年畫。除小說、戲文、民間故事題材外,更有一些應時的迎合顧客心理的吉祥年畫。如“闔家歡樂”、“麒麟送子”、“五谷豐登”、“吉慶有余”等,任人參觀選購。由于各有用途,各有主顧,天津楊柳青的彩印年畫和武強、濰坊的水印木刻年畫同時并列展銷。城隍廟內各商戶在1956年工商業公私合營后,大部分房屋改成了民居。1957年在后部廣場建起和平影院,1972年拆除了廟內除正殿外的全部建筑,建成保定市革委招待處,1982年改名市政府招待處,1985年改名古城賓館。城隍廟街自20世紀60年代后期陸續進行改建,進入21世紀又重新進行了規劃,建成了一條仿古商業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