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壽寺街延壽寺街地處保定舊城區(qū)西北部,南起雙彩街,北至達五道廟街,斜對和平里,中間與半畝園西口相接,路長270余米。與半畝園相對的路西有一段西行北折的短巷,過去人稱高家胡同,亦歸屬此街。此街因有建于明代的延壽寺而得名。延壽寺街雖不長,卻小有名氣,不是因為街中的寺,而是一因街中段路西有原清代右營游擊衙門,民國時改建為女師第一附小,后改為延壽寺小學,此校教學質(zhì)量很好,在保定很有名氣。再則,街北路西有山東會館和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公館。山東會館建于清乾隆年間,后經(jīng)吳佩孚捐資重修,會館青磚高墻大紅門,三進大院另帶跨院和空場,規(guī)模不小。吳佩孚公館高墻環(huán)裹,一米高臺階上磚、石、木精工細雕裝飾的黑漆大門十分威嚴,兩進大院,垂花門相隔,建筑十分講究。至于此街上的延壽寺,早已不存,廟址成了一片空場。舊時的保定,每逢過年,城內(nèi)都有花會演出,東河坑的“耍獅子”,清真寺的“高蹺”,北關(guān)的“少林”,紫河套的“旱船”,北菜園的“寸蹺”都很有名氣。延壽寺街北口斜對過既是北菜園(今和平里),又有塊空場,自然成了“寸蹺”的演出場地。寸蹺是高約6至8寸的木制蹺托,底呈“三寸金蓮”形。演員多扮女裝,身著戲服,手拿手帕或團扇,腳踩寸蹺,隨著鼓樂聲,前后左右扭擺舞動,形式和高蹺相似。過年時的花會有時單演,有時出會。出會最好看,耍獅子、蹬高蹺、踩寸蹺、跑旱船、打霸王鞭、推太平車、跑驢、敲大鼓、耍武術(shù)等演出豐富多彩,走上街頭,在城內(nèi)幾處像延壽寺這樣的寬綽場地耍擺起來,熱鬧非凡。其中最引人的是敲大鼓、耍獅子和蹬高蹺的。敲大鼓的,那整張牛皮張成的特大號鼓,四個年輕力壯的小伙,掄圓了茶碗粗的鼓槌,敲出驚天動地的各種鼓點,四位須發(fā)皆白的老人,手持十幾斤重的銅鈸,耍出種種花樣,擊出和諧音響。蹬高蹺的,那武丑、花臉、刀馬旦除逗人的耍笑外,還表演絕活,腳踩一米多高的蹺腳,連跳幾條板凳,還要登凳上桌,從疊在一起的三張桌子上,一個跟斗翻下來,落地紋絲不動,讓人驚嘆不已。耍獅子的,雌獅搔癢、舔毛、啃爪、掏耳朵,神態(tài)逼真活潑的表演逗人捧腹大笑;雄獅甩、臥、跳、竄、騰上、翻下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尤其是登在一丈多高的方桌上表演“登高直立”,然后從高空“踏山跳嶺”撲到地上,再就地一滾,讓人看得驚心動魄。新中國成立后,延壽寺的這片空場建起了煤廠,延壽寺街也于1997年融入了雙彩小區(qū)和小區(qū)花園廣場。如今盡管在一些店慶時仍可見到“敲大鼓”的,但其風韻卻遠遜于花會的表演。古城老街上曾有過的凝聚著保定人世代創(chuàng)作表演的花會,讓人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