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街清真寺街位于舊城東南角,穿行樓南街以東,泰山行宮以北,街為南北折而東西走向,路長120米,因街中建有清真寺而得名。清真寺街連同寺南的南胡同,寺西的南白衣庵(南北巷)至頭條胡同,將清真寺環于中間。此環形街周圍還有多條小巷縱橫穿插,東經北胡同與東胡同相接,南連二條胡同和三條胡同直通西域相同,西接頭條胡同至穿行樓南,北有東西走向的南白衣庵主干街直達將軍廟街。在這一片街巷里建有三座清真寺,西寺、東寺和女寺,其中西寺規模最大,建寺歷史久遠。保定自元代起即有回族居民定居,但城內無清真寺,遇節日,教民均投鄉禮拜。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城守營都司官法公出資購地12畝建清真寺西寺。當時,只建有三間正殿,數間講堂、水房,是為清真西寺前身。后經清代、民國年間多次擴建、修整,始具今日規模。女寺位于清真寺街北側街中部。清真東寺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當時坐東朝西,寺門在清真寺東胡同內。1936年重修時將大殿擴為九楹并建八角瑤亭,解放后拆除東城城墻時改為現今坐西朝東格局。清真寺街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民間流傳著庚子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軍侵占保定,駐東城的德軍企圖縱火焚毀清真西寺,阿訇智勇退敵,保護該寺免遭兵火的故事。著名宗教界人士安士偉大阿訇早年曾主持清真寺教務,后赴北京主持牛街清真寺。清真寺街是回族居民傳統聚居區?,F三座清真寺全部保存完好,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