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驛街及周邊胡同縣學街往南,府學后街以北,南大街以東,穿行樓南的西邊,是一片小胡同密集區,有管驛街、縣學胡同、法華庵、觀音堂、玄壇廟、安祥胡同、王字街、當鋪胡同。這一片區以四合院民居為主,間有官宅大院,并有幾座各具特色的寺廟庵堂。從府學后街往北有東、中、西三條胡同進入這片街區,最東的胡同稱管驛街,中部稱玄壇廟,西部稱王字街。其中管驛街北口為法華庵,法華庵為東西街,東通穿行樓南,西交縣學胡同東口和觀音堂北口;玄壇廟北口與觀音堂南口相接,其西胡同與王字街和通南大街的當鋪胡同成十字相交;王字街北口與安祥胡同相連,安祥胡同為東西街,西通南大街,東連觀音堂,中間段北側為縣學胡同西口,縣學胡同北口連通縣學街。管驛街長近200米,因街中有歷代通郵的“官驛”(金臺驛)而得名官驛街。又因“官驛”設驛丞專管驛傳事務,驛丞駐此街,故后改稱管驛街。保定宋代就建起驛館金臺頓,金元以下名金臺驛。清末此院辦起“管驛初等小學堂”,后被馮玉祥將軍買下,建為公館,1937年七七事變前曾作為河北省國民軍事訓練委員會駐地,后來成為管驛街小學。官驛的南部建有一座馬神廟(俗稱馬王廟),馬神廟供奉馬神,明、清與馬政有關的官員,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三日都要祭馬神廟,形成頗為熱鬧的廟會,有戲曲、雜技、花會演出。管驛街北邊是東西走向的法華庵,街長120米,因其中部南拐路西有座法華庵得名。法華庵坐西向東,一進院,正殿是前帶抱廈、面寬三間歇山頂式殿堂,原南北各有配殿三間,民國時在此辦達人小學,拆北配殿建成一座五開間二層小樓為教室。新中國成立后冀中群眾劇社、河北省文工團曾駐此,后為民居。管驛街西邊與之平行的南北胡同即是觀音堂,長約170米,胡同南部巷底有一座明代修建單開間帶抱廈歇山頂式小廟,供奉觀音菩薩,稱作觀音堂,這也是胡同名稱的由來。觀音堂雖小,但知名度很高,因其是一坐南朝北的倒座觀音廟,尤其是抱柱上的對聯“問觀音為何倒座,嘆世人不肯回頭”更為著稱。從觀音堂小廟西側南折便是玄壇廟,胡同長近90米,原胡同東側有座建于明代的廟,供奉財神爺黑虎玄壇趙公元帥趙公明,而使這南半段胡同得名。一條不長的胡同中間雖有曲折,卻因廟得了兩個名,在保定城中確屬僅見。這兩座廟清末都曾辦過初等小學堂。觀音堂北口往西是直通南大街的安祥胡同,路長200米,清代前,因臨近金臺驛和馬號(今保定商場處),釘馬掌、做馬鞍的作坊較多,最早叫鞍匠胡同,后改鞍響胡同,再以后才諧音雅化成今名。安祥胡同西部往南便是王字街了,街長320米,據《清苑縣志》載,此街曾為元、明、清四個王姓進士居住地而得名,恰此街連同北邊安祥胡同,南邊府學后,中部玄壇廟,形同“王”字,故后人多以街形得名而傳之。街中部是一條寬一米多,通南大街的狹窄胡同,胡同西部南側是開在南大街上“玉豐當”的宅院,故得名當鋪胡同(后并入王字街)。當鋪胡同東口北側是占去王字街大半條街的王占元宅。王占元在保定置有多處房產,并開辦乾義面粉公司和電燈公司,是當時名噪一時的保定首富。此院曾作為國、共兩黨代表談判的場所。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停止軍事沖突的協議,并頒發停戰令,為執行“停戰令”,軍調部于2月19日派出三方代表到保定。次日在此院召開記者和群眾代表會議。中共方為促使雙方談判有所進展,冀中軍區代司令員孫毅到場參加談判,雙方代表經過多輪談判,達成協議:以金線河為界,維持現狀,國共兩軍互不侵犯。當鋪胡同東口南側是保定第二處“山東會館”(第一處在延壽寺)。安祥胡同中段北側便是略呈“丁”字形,路長250米的縣學胡同西口,此胡同因其北口連通縣學街,又正對明朝修建的縣文廟而得名。原南部東西街達安祥胡同段稱南縣街,東部通玄壇廟段稱縣學胡同,后合并統一了名稱。如今這片方正的街區,除留有王占元宅和重建的觀音堂外,已全部湮沒在裕華小區密集的住宅樓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