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井胡同過去保定城內(nèi)居民吃水非常困難,那年月,城內(nèi)住戶不過幾萬人,幾乎都吃井水。城里的地下水多鹵苦,不可食,打出眼甜水井很不容易,所以,便有了以井為名的街巷。今中華路西側(cè)有個胡家井,原后衛(wèi)街對過有條井兒胡同,這里只說說西門里的單井胡同和雙井胡同。通往火車站的大西門,是晚清以來保定的交通要沖。進城后的西大街除了南北馬道外,路北第一條胡同便是路長250米的雙井胡同。它西側(cè)斜對面是因一眼水井而命名,路長160米的單井胡同。雙井胡同是因原先有兩口相距不過一丈的水井而得名。南段筆直,北段拐兩個彎,才通到雙彩街。這條胡同里有個張氏園,是明末為朱家王朝對抗李自成的大順軍而殉葬的張羅彥家,在保定很有名氣。張家兄弟六人,老二羅彥、老大羅俊先后中進士,老六羅輔是武進士。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親率大軍經(jīng)大同、宣化、居庸關(guān)進逼北京,派劉芳亮出固關(guān)由南線北進,義軍到處,明守將多開門迎降,真定(今正定)游擊謝嘉福殺死巡撫徐標,投降義軍。而已被免職的光祿寺少卿張羅彥為首的張氏兄弟和御史金毓峒、保定府同知邵宗元等“歃血盟誓死守”,“糾鄉(xiāng)兵二千”,羅俊守東城,羅彥守西北,羅輔當游兵,困守保定。明督師大學士李建泰已降了義軍,率親軍為內(nèi)應,義軍攻破保定城,羅俊、羅輔在混戰(zhàn)中被殺,羅彥吊死園中井亭,老四羅善投井身死,僅老五羅哲從北水門逃跑。清王朝得天下后,為鞏固其統(tǒng)治,對此大做文章。為他們在正史立傳,康熙六年(1667),在西關(guān)外楊繼盛祠西側(cè)修了“忠烈祠”,給他們樹碑。康熙二十八年(1689),直隸巡撫于成龍捐俸贖回已歸他人的張氏園,重修了井亭,題名“不改亭”,并親撰《重建張光祿井亭碑銘》。這些碑現(xiàn)都保存在蓮池碑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