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河套 位于城隍廟街和原楊淑胡同之間,是一條路長近200米的南北向街道。紫河套原是蓮池經北水門入護城河的排水溝,因溝水呈紫黑色而得名。這條多岔的小巷曾吸引過保定各階層人士的目光,何以如此?因為它兼具北京琉璃廠和小市的雙重功能,各階層的人們,花不了倆錢,都能在那里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物品。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填平河溝,辟為古舊市場。既是古舊市場,凡是舊物就無所不有。除估衣一類多在城隍廟內,其他諸如木器、銅器、鐵器、瓷器、玉器、玉飾、漆器、玻璃制品等各類古舊什物都在這個市場的經營范圍之內。單以瓷器為例,就有各式茶具、酒具、食具、花瓶、撣瓶、帽筒、福祿壽三星神像及多種瓷質古玩。銅器則有五供(香爐、蠟扦等)、佛像、墨盒、筆架、鎮紙、火鍋、鎖鑰、古錢幣等。還有那些臺鏡、梳妝鏡、美人畫掛鏡、懷表、茶鏡、鼻煙壺、水煙袋、繡花扇套、檳榔荷包、蟈蟈葫蘆、蛐蛐罐兒等等雜項不勝枚舉。由于此街和楊淑胡同有橫道相通,以至那條街也有商戶擺攤。經營的多為舊鞋、舊帽、舊書、舊報之類。紫河套北口有一段帶棚的過廳,里邊兩側都是古玩店、裱畫作坊,有七八家,門臉兒個個古色古香。其中頭一家,是家收售古舊字畫兼營裱畫的店鋪。店的四壁懸滿山水、人物、花鳥及書法條幅。柜臺一角,還擺有各家各體的法帖出售。其中有清末名書家劉春霖的小楷字帖《蘭亭序》、《陰騭文太上感應篇》。因為這位末科狀元和保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淵源關系,所以老保定對其人其帖記憶較深。從北口往南不遠,路西有一家舊硬木家具店,各式的硬木桌、椅、櫥、柜、條案、茶幾、高腳花盆架等,密集有序地摞于曲折通道的兩旁,直達頂棚。紫河套可以說是保定歷史上一處經濟色彩和文化氛圍都很濃厚的場所。今天,紫河套已經舊貌換新顏,往日情景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