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畝園延壽寺街中段曾有條向東通往永華北路的胡同叫半畝園,路長120米,保定解放后這里的整體建筑卓然有序,西口南北仍有幾處保留著高大門樓的宅院,雖經歲月滄桑,外觀已顯破舊,但那門前的石獅、規整的房舍,依稀可見往日住戶的地位和身份。據老人講,路南一家院里有座庭園,約半畝大,廣植花木,砌有假山,這便是“半畝園”確切得名的由來。路北曾建有顯赫一時的兩江會館。因保定元明以來作為京畿重鎮、通都大邑,外籍人來保日眾,一省同鄉多集資興建會館,以其房舍供同鄉集會或寄寓??滴醵荒辏?682),江南總督定名“兩江總督”,雍正元年(1723)明確其“綜治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所以兩江會館是保定所有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乾隆年間,桐城方觀承當了18年直隸總督,他總結棉花種植、管理乃至紡織加工的經驗,主持繪出16幅《棉花圖》,并自撰說明,首冠康熙的《植棉賦》,于乾隆三十年(1765)進呈皇帝御覽,乾隆皇帝在每幅圖上親筆題詩,不久方觀承命人將其刻在石上,鑲嵌在兩江會館墻壁中,是研究中國植棉技術的珍貴文物。同治時期,淮軍北上,不久合肥人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光緒年間“桐城派”古文大師吳汝綸掌教蓮池書院,徽籍人士云集保定,是兩江會館鼎盛時期。20世紀初,愛國志士吳越來到保定,在鄉前輩吳汝綸指點下,1902年考入直隸高等學堂讀書,深受革命思潮影響,在這里創辦兩江公學(后改兩江中學堂),1905年2月,以“開通民智,提倡學術”為宗旨,創辦《直隸白話報》,名曰報紙,實為綜合性半月刊,這是保定歷史上第一份報刊?!捌咂摺笔伦兦埃@里曾辦過培英小學校。日寇侵占保定后,由敵偽“保定警備司令部”占據;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楊清植為首的“河北省保安處”駐此。新中國成立后為駐軍某部家屬院。如今這條胡同已融入新建的雙彩小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