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德胡同和老馬號布德胡同在城隍廟街南口斜對面的西大街南側,東連原天華市場,南通老馬號,路長40多米,俗稱布袋胡同,亦稱博帶胡同。布德胡同在1971年以前一直存在。1971年保定商場建成后,布德胡同舊址連同商場西側的小街道更名為商場街。提到布德胡同,自然會想到“馬號”。在老保定人的泛指中,“馬號”是一組市場群落,包括天華市場、濟善商場、兩益商場、同義商場、新市場和第一樓,是老保定的商業中心區。其實,準確地說馬號應指濟善商場,最多包括兩益商場、同義商場和新市場。在這片市場群落中,建成最早的是天華市場。天華市場原址是一座倒坐關帝廟,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保定郵局成立,不久便在這里建起西大街支局。1912年3月,袁世凱發動兵變,使保定市面慘遭毀壞。兵變后,為重振商業,把這里建成商場,因其位于城隍廟街南口的牌坊“天華牌樓”,命名為天華市場。由此向西南便是濟善商場,此處原是保定府衙西側廣場,供飼養保定府、總督署及金臺驛站馬匹之地(共180匹)。1922年由“全節堂”、“育嬰堂”等慈善機構負責籌建起商場,名濟善商場。當時的商場,東西側是頗具規模、裝飾講究的大、小鋪面,中間是背靠背的貨架和簡易棚鋪。1928年3月2日,鴻升和百貨店店東邀人在店中打牌反目,將屋內火爐撞倒,引起了一場大火,席卷了“馬號”,把這里幾乎燒成一片廢墟。火后,商民捐資,用了二年多時間重新在這里建起商場。這次的建筑規模,不僅局限在原址,還陸續把西側夾在直隸總督署和馬號之間的武廟胡同(因胡同南口處建有武成王廟得名)占用,并往北通聯起第一樓,建成以南北三條街為主的大馬號。老馬號中最繁華的是濟善商場,尤其是東街,日用百貨、生活用品樣樣俱全。大的字號多建在街東側。街西側多是經營日用雜品的小門面,北端是幾家絨花店,以南是小百貨、針線、瓷器等。濟善商場西街中段路西通新市場小巷內南側有一小樓,面積不大,不足200平方米,曾是落子館。小巷東口兩側是以經營豬肉包子出名的“天義齋”和經營牛肉包子出名的“白運章”。此街東側門面多不大,除幾家小百貨店外,是進深很窄且相連的幾戶布店。橫街西頭北面是亞力襪廠和條件簡陋的亞立戲園,南面是二層小木樓,底層多是賣絹花、紙花的小店,樓上開設茶館書場和小戲樓。從橫街西頭北行進入同義商場,經西而北二折便到第一樓。商場兩旁多是單間鋪面,有小百貨、鞋、襪、裱畫、書鋪,修理鐘表、眼鏡、手電、鋼筆等小店。從橫街西頭南行,下坡即是兩益商場,商場經營較雜,相對較冷清,有理發館、鞋店、茶館、書鋪、牙醫、修鞋鋪等,還有幾間板門緊閉的住戶。南端的新市場是平民百姓吃喝游樂的地方。西側兩益商場出口處以南是五六個接續的書場,全都是木條板凳、布棚遮頂,常常聽眾盈門。往南是飯館、茶館區。最南頭是鳥市,提籠吊桿,鳥雀爭鳴。東側是密集的小吃店。老馬號這一組別具風格、韻味獨特的商業集群,處處散發著濃郁的老保定市俗經濟、民俗文化風味。它輻射的面積除保定地區外,西至察南雁北,南至正定府,東至河間府,外地顧客稱:“沒到馬號不算到保定府”,猶如到北京必到天橋、東安市場一樣。1971年老馬號被拆除,改建成了新式的保定商場,但老保定人心目中仍深深懷念“老馬號”。